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中的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有一樣習俗現代人想不到

《水滸傳》中的人是如何過端午節的?有一樣習俗現代人想不到

文/劉傳錄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四個法定節日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滸傳》對節日的描寫發揮到了極致,先後寫了元宵節、盂蘭盆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節日。端午節也絕不會缺席的。書中第十二回寫到楊志被發配到大名府,受到了梁中書的器重。"自東郭演武之後,梁中書十分愛惜楊志,早晚與他並不相離,月中又有一分請受,自漸漸地有人來結識他。那索超見了楊志手段高強,心中也自欽伏。不覺光陰迅速,又早春盡夏來,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書中蕤賓節,就是端午節。這次過端午節,蔡夫人推薦楊志押送生辰綱,引出了智取生辰綱,這個端午節成為梁山壯大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書中用一首詩來描寫端午節的民俗,但見:

盆栽綠艾,瓶插紅榴。水晶簾卷蝦須,錦繡屏開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堆銀,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異品,果獻時新。葵扇風中,奏一派聲清韻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態嬌姿。

綠色的艾草和紅色的榴花相映,又有菖蒲,還有角黍,也就是粽子,營造出了濃烈的端午氣氛。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宋朝時期對端午節的重視,體會出其中的一些民俗。

一是插艾草。插艾草和石榴,須在天未亮時,將艾草、石榴等綁成束插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編為"人形",或乾脆飾成"張天師"像。將艾剪成小虎,或在所剪綵虎上粘艾葉,戴在頭上避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這一天,人們還要沐浴,《歲時廣記》引用《瑣碎錄》寫道:"五月五日午時,取井花水沐浴,一年疫氣不侵。俗采艾柳桃蒲揉水以浴。"

二是吃粽子。宋代的端午節,最為普遍的是吃粽子,《歲時雜記》說,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槌粽、九子粽等。除此之外,宋人還會食用香糖果子、白團、紫蘇,飲蒲酒等。"香糖果子",是將菖蒲、生薑、杏、梅、李子、紫蘇等,切成絲,以糖蜜漬之而成。"菖蒲酒",是用菖蒲浸制而成,"以菖蒲或縷或屑泛酒"。

三是戴百索。 "百索"是用條紋清楚的絲線綉織成各種飾品,可以佩戴,掛於脖項,也可以相互贈送。小孩則纏繞在手臂上。 "符籙",是將繒彩剪成小符兒,戴在頭上,插於鬢髻之上,所以又叫"釵頭符"。佩帶"五毒圖"最為特別。"五毒"是指蜈蚣、蚰蜒、蛇、蠍、草蟲之類,宋人以為,這"五毒"可以用以治療瘡癤,可以毒死其餘益蟲,所以就將其剪裁成圖飾,佩帶在身上。

宋朝文獻中,很少看到賽龍舟的記載,這也許是節日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宋朝生活環境和政治環境相對寬鬆、人們生活的安居樂業,民俗節日差不多每月都有,屢屢過得熱烈而張揚。宋朝的端午節從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初一至初四,大街小巷,充溢著叫賣端午"節物"的人,"節物"有桃枝、柳枝、葵花、蒲葉、佛道艾等物品。

叫賣實際上是一種渲染,是對端午節的一種醞釀。相反五月初五卻成了端午節的低谷。時至今日,端午節在國人心目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變成了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日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控 的精彩文章:

民國北京大學怪才教授黃侃,講課不按章法,人稱黃瘋子

TAG:文史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