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向敬之

1

林丹汗因為左翼背叛,被迫離開河套地區,開始西遷之旅。與此同時,林丹汗為了穩固右翼,不惜與明朝關係惡化,發生了激烈的軍事衝突,給了皇太極舉兵奔襲的機會。

皇太極利用林丹汗內外交困,步步緊逼,採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段將察哈爾在東部蒙古的外圍力量,籠絡到後金陣營,削弱察哈爾勢力,繼而以軍事行動襲擾林丹汗,意圖藉助兼并蒙古勢力來擴張自己的關外霸主勢力。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唐國強版皇太極

皇太極只是舉國實力有限,不足以與明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故要先解決蒙古諸部曲從察哈爾的問題,將他們綁架在自己伐明的戰車上,而未將成謀公之於眾。

2

不論是林丹汗,還是皇太極,都是選擇被明政府放棄、而淪為朵顏三衛牧場的河套地區作為主要攻擊對象,是有原因的。

一、這是明蒙貿易的主要集結地。此地一直是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民族的爭奪之地。控制此地,便可以控御蒙古諸部而與明朝進行貿易戰,或者直接關閉互市的通道,採取軍事行動進行侵襲戰。瓦剌和韃靼的先後崛起,都是憑藉此地長驅直入,威脅明朝。

二、此地是至為關鍵的戰略位置。明初永樂裁撤大寧衛、宣德內遷開平衛,放棄了對此地有效的軍事控制權。憲宗曾收復,不久孝宗失誤而失。世宗曾議收復,卻廷議無果而擱置。加之,明朝衛所制度日見衰敗,邊境防線出現了嚴重的虛冒兵丁吃空餉的問題。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隆慶帝朱載垕

隆慶四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遼、保定軍務的劉應節曾上書,直指現實,要求重新組織兵力布防:「發精兵二十餘萬,恢復大寧,控制外邊,俾畿輔肩背益厚,宣、遼聲援相通,國有重關,庭無近寇,此萬年之利也。如其不然,集兵三十萬,分屯列戍,使首尾相應,此百年之利也。又不然,則選主、客兵十七萬,訓練有成,不必仰藉鄰鎮,亦目前苟安之計。今皆不然,徵兵如弈棋,請餉如乞糴,操練如摶沙,教戰如談虎。邊長兵寡,掣襟肘見。今為不得已之計,姑勾新軍補主兵舊額十一萬,與入衛客兵分番休息,庶軍不告勞,稍定邊計。」(《明史·劉應節傳》)報告交上去了,但部議沒通過,朝廷否決了「補兵之說」。

不同程度的計劃,本是為防守邊地而設計,卻因種種原因放棄,留給了林丹汗多次犯邊、擄掠人口的空擋,也留給了皇太極決意效仿、突襲明境的目標。

3

此時的後金統治集團內部的意見並無統一。大貝勒代善和三貝勒莽古爾泰在皇太極統兵西進途中,屏退眾小貝勒大臣於帳外,他們以大貝勒之尊對皇太極的伐明計劃投了反對票。

他們的理由:勞師襲遠,如果沒有成功進入明鏡,可能糧匱馬乏,陷入困窘無法脫身。即便能攻擊成功,但明軍迅速集結勤王師,十萬金兵雖有數萬蒙古兵幫戰,亦不免寡不敵眾,恐怕遭到圍追堵截,斷了後路。

皇太極步後塵突襲大明,為何有人提醒明帝早設防卻使成功?

代善

他們堅決反對。他們的預計,在後事中得到了大部分印證。

皇太極仍堅持進軍,並得到了岳托、濟爾哈朗等少壯派小貝勒的支持。

於是,皇太極敕諭八旗固山額真,稱其是「仰承天命伐明」。

天命者,上天之命也,亦是太祖之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鄔先生算中年羹堯等的厄運,有一人不聽規勸,卻獲雍正的最大富貴

TAG:以禮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