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涵蓋天地人三才智慧
端午節,又名天中節,是中國本土的傳統節日。
在上古時期,由於人們單純的信仰自然與天地,同時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食物和生命,原始人類多大都會選擇在端午節等一些傳統節日里進行祭祀活動,這種風俗大約持續到先秦時期。
傳說,古楚名臣屈原因受小人陷害,被楚王猜忌懷疑,致使他在端午節這一天投汨羅江自盡,後人哀其遭遇,便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一代代傳下來。
端午節,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肩負著歷史的厚重,他所代表的不只是中國人的精神寄託,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更是涵蓋了天地人三才的智慧。
《易傳》云:「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三才之道也。」
三才者,天地人,恰好對應了端午節對於中國人的三種情懷。
1、緬懷過去,昂首向前
端午節在大多數人看來是專門用來追憶先賢,哀嘆屈原的,殊不知這樣反而落了下乘。
不久前有一個新聞,一個學生知道屈原事迹後大為感觸,竟學習屈原跳江,幸虧被人提前發現,否則後果難以想像,現代人所追憶屈原,其實僅僅是體現在一些浮誇的場面上,最終結果便是歪曲屈原精神,擾亂社會秩序。
《易經》雲:「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世間萬物雖有對立,但我們應取益補缺,屈原的清操品格,嫉惡的風骨,忠貞的愛國是我們,也是整個端午節來紀念其的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屈原精神,而不是像一部分人那樣無病呻吟。
不是說不提倡緬懷先賢,而是說在緬懷先賢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學習先賢的精神,豐富自己的能力,進而昂首向前,不斷進取,直到羔羊變雄獅!
這,也是《易經》中借端午節所傳授給我們的天之道。
2、敬畏自然,祈福納祥
端午節因為在五月,所以又稱「端五」,只是在古人眼中,五月卻十分不吉利。
一方便從氣候來看,氣溫變得越來越炎熱,酷暑無比,另一方面在這個時節,災疫流行,古時醫療技術並不高,五月份死亡的人數幾乎佔據全年的一半以上。
所以每當端午節到來時,人們為了退散邪祟,會喝雄黃酒,會插艾草,還會系五彩繩,以此來達到祛邪的目的,甚至還會禱告上天,希望自己以及家人無病無災,健健康康。 。
其實這些都是體現中國人敬畏自然,祈福納祥的情懷。
《易經》言:「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我們生存的大自然其實是柔剛結合而成,又如孔子說的,你對一個人怎麼樣,那個人也會對你怎麼樣,我們在端午節敬畏自然,祭祀天地,那麼大自然也會回饋給我們美好的資源和時光,這就是《易經》教給我們的立地之道。
3、奮發向上,自強不息
古人說:「吃喝玩樂。」
端午節吃喝不必多說,粽子已經成為了端午節的代名詞,但說到玩樂,卻極其多樣化,如賽龍舟、懸艾驅魚、浸水拴繩,不過,若說起最有意義的,莫過於賽龍舟了。
端午節又稱「龍舟節」,上古時期,人們為了表達自己是龍的子孫,特意將船刻成龍形,然後在河上互相競賽,這個活動也是「龍舟競渡」的起源。
每當端午節的到來,漢子們會在龍舟上,用力喊著號子,劃著龍舟,爭先恐後搶奪第一,這種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精神代代傳承,已數千年之久。
《易經》上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何為仁?何為義?
永不言敗,舍己助人,奮發向上。
這,就是《易經》最後告訴我們的人之道。
※端午節:天地人玄機,儒道佛智慧
※曾國藩: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TAG:京博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