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雕刻師,翡翠雕刻工藝領略玉雕創作的內涵

我是雕刻師,翡翠雕刻工藝領略玉雕創作的內涵

璞玉在藝術家眼裡,尤其是玉雕大師眼裡,是鮮活的。他們從中看出了生命,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大智慧,於尺山寸水之間感受宇宙天地的廣闊,體會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精髓。究其因果,玉為石之美者,而美如何體現,需要意境,便引出玉雕作品意境內蘊之談。

關於中國玉雕所展現的意境內蘊,將從八個方面來簡單闡述:形神兼備、靈動之趣、含蓄隱忍、小中見大、大巧若拙、虛實結合、和諧之美、以藝載道。這些特點的交融,才能形成一個完美的意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01

形神兼備

玉雕藝術屬中國藝術門類之一,在表現形式上追求超越形似之外的神韻。在玉雕作品之中表現出「不似似之」,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於有無之間,斟酌於形神之際。以神統形,以意融形,形神結合乃至神超形越,這是當代玉雕人在藝術創作中應該做的。

一件形神兼備的玉雕作品,才有巨大的穿透力,才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玉雕藝術要重視形似之外的神韻,這不僅僅是雕琢技巧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玉雕人的心靈境界。在創作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運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藝,而是表現出一種生命的境界,一種形神兼備的意境。

02

靈動之趣

在玉雕的創作中,展現靈動之趣,在原石上刻畫出有意味的線條,玉雕藝術將此化為具體的藝術創造形式。在靜穆中求靈動,從常態中超然溢出,縱肆狂舞,追求一脈生命的清流。總之,靜處就是動起,動處就是靜思;動靜變化,達到最暢然的生命呈現。

玉雕作品是靜止的,一味靜,則獃滯,獃滯則無生氣,無生氣則無韻味。靜不是藝術追求的目標,藝術形式需要有動的感覺。在玉雕創作中,寧靜中追求靈動的韻律,變化不已,運轉不息。玉雕人在啟動自己蟄伏的心靈,活躍自己的創作工具,進而形超神越。

03

含蓄隱忍

東方民族注重含蓄隱忍的審美觀念。在我們民族的特性中有這樣的特徵,說話委婉,強調涵養,形象之外的內涵是人們追求的目標。美的表現應該是一種表面上並不聲張的創作。縱觀我國的玉雕藝術之美,總有曲徑通幽之感。

中國的玉雕藝術,通過婉轉的傳達,產生優雅的美感,讓作品本身激起一種張力,創造一個回蕩的空間,展示豐富的藝術內容。含蓄隱忍的內涵從作品中體現出來,勝過外在的強力;美從曲徑通幽中尋來,勝過直白的美感。

04

小中見大

中國人有這樣的觀點: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國。它道明了國人以小見大的智慧,體現了東方美學的一個觀點,而歷來被稱之為「尺山寸水」的玉雕更是如此。大到幾米高的山子,小到幾厘米的玉牌,都是這一觀點的體現。

在玉雕創作中普遍遵循以小見大的原則,在狹小的設計空間里,海納百川,容天下之大。尤其是玉雕山子,通過獨特的設計,使鑒賞者能夠在其景緻的引導下,感受一個生機盎然的世界,從而表現出山子的靈魂。玉雕山子可以說是自然天地的微縮版,它是一個小世界,在於順乎自然,表現場景,沒有這種場景的表現,也就沒有由小至大的轉化機制。

05

大巧若拙

玉雕的設計由於在多方面借鑒了中國書畫的元素,受書畫文化內涵的影響,在一些題材內容上追求「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濃」的原則。如枯樹、怪石這類枯朽的形象,用以展現深刻的道理——在丑中求美,在怪中求理,在荒誕中求平常的道理。也隱含著深刻的哲學道理:稚拙才是巧妙,巧妙反成稚拙,平淡才是真實,生命的低點孕育著希望。

在玉雕藝術家眼裡,吸納傳統文化的精髓,以枯木見春,以怪石見美,於迷離中聞清香;以巧追巧,並不能見巧,拙中見巧,方是大巧。

06

虛實結合

欣賞玉雕藝術品時,我們往往會用虛實結合來形容,而虛實結合是中國美學中的一個重要範疇。虛實結合,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在虛實二者之間,中國藝術對虛更為重視,因為實從虛中傳出,想像空靈,固有實際,空靈清澈,方有實在之美。

玉雕作品的空靈,並不是設計簡潔,畫面空空,而是有靈氣往來的空靈,其關鍵不在於雕琢的畫面多少,而是藝術家的靈心獨運。在動中求動,不如靜中求動,實中求景,不如空中求景,在虛實結合之處,構建一個令人想像的空間,使得景中有景,象外有象。欣賞此類玉雕作品,猶如身臨其境,慢慢的融入這個虛實結合的妙境中,你會發現其中有一種勾魂攝魄的美。

07

和諧之美

和諧之美主要體現在構圖上。合理的布局,匠心獨具的設計,將會呈現一件具有和諧之美的作品。而真正的和諧之美是由表象的形式落入到創作者深入心中的和諧。玉雕作品通過藝術的形式,將和諧之美展現,即情景交融。中國傳統美學認為,情景的統一便是和諧。

在玉雕創作中完成人與自然的親和,利用自然界一切可利用的元素,展現於玉雕作品之中,忘掉利益,掙脫束縛,使自身進入到一個全新的世界中,產生強烈的靈魂震撼,感覺到未有過的經驗,一種深及心脾的愉悅。這樣的一種狀態,方能出現上佳的作品,並非一味的模仿、重複。

08

以藝載道

中國古代有以藝載道的說法,技藝只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是達到「道」的工具,一切藝術形式都必須超越「技」而走向「道」。玉雕藝術傳承千載,因其有內在的含蘊,有特殊的寄託,棲息著創作者的靈魂,蘊含著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夠源遠流長,延綿不絕。

玉雕藝術家寄意雲水,寄意山林,寄意藝術,以藝載道,完成了心靈的遠遊。以物言志,游於藝,在其中得到一種德的滿足。這一觀點,在玉文化中正是迎合了古語「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之談,玉雕藝術之道,是德的體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雕刻師 的精彩文章:

我是雕刻師,精美盆景景觀欣賞

TAG:我是雕刻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