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端午:午在陽辰中,插艾驅五毒

端午:午在陽辰中,插艾驅五毒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佳節——端午節。本文通過「端午」名字的由來,古代天體崇拜以及插艾、驅五毒等民俗,帶大家進一步了解這一傳統節日。

1

午在陽辰中

端(資料圖)

端,金文左邊是一個立,表示站直。右邊是一個「耑」,表示老人拄著拐杖。

後引申有「立正」、「正直」、「開頭」的意思。《莊子·大宗師》中寫道:「反覆終始,不知端倪」。

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解部》解釋「倪」字寫道:「《莊子·大宗師》『不知端倪』,按專者,草之微始;兒者,人之微始也。」

所以,「端」在很多時候表示「開始」。

關於「午」,即為天干地支中的「午月午日」,就是農曆的第五個月的第五日。

關於端午節的名稱,歷史上多達數十種,足見其源遠流長。其中的「端陽節」,源於午日為「陽辰」。《六壬神定經》中寫道:「子、寅、辰、午、戌、六支為陽辰,為剛辰。

《乙巳占》中又有:「子為陽辰之初,午為陽辰之中。乾初在子,則乾四在午。言乾為陽,故主陽日;乾主陽,故四陽辰。」這裡到了「午」與「陽」之間的對應關係。

2

飛龍在天

農曆的五月,屬仲夏。古代中國人對天象極為崇拜,此時星空中蒼龍七宿,運行至正南中,即我們熟知的「乾」位,

在《易·乾卦》中對應第五爻,爻辭寫道:「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九,是極數。九五之爻,是從下往上數第五個爻數,即「九五」,稱作「得中」。

韓康伯《繫辭傳》寫道:「爻之所處曰位。」從整體的卦象來看,又處於奇數位,所以又「得正」,故「大吉」。

此時,龍星飛躍在正南中天,王弼曾言:「不行不躍,而在乎天,非飛而何?故曰:『飛龍』也。」在古代,這一天是大吉之日,即「聖賢相須,萬物交感」。

在民間,尤其在古代吳越、荊楚等水系發達的地區,端午賽龍舟是重要的習俗。

「龍舟」一詞,最早載於《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沼,是積水的窪地,在古代多指水池,也有一說「圓為池,曲為沼」。

中國是水資源豐富的國家,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明了舟、船作為交通工具。賽龍舟,古代稱作「競渡」。

隋唐時期,競渡成為民間的競技體育項目,同時也又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

《舊唐書》寫道:「江南風俗,春中有競渡之戲,方舟並進,以急趨疾進者為勝。」

3

插艾驅五毒

端午節,很重要的習俗是「插艾」。艾,即艾草。

筆者在《救民疾苦主灸百病:艾灸與道醫養生》一文中詳盡介紹了艾的功效。除此之外,艾也被中國人認為是驅邪之物。

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

人們把艾製作成人形,懸掛在門戶上以驅走邪毒。這一方式,早在魏晉時期便有。

《風土誌》中寫道:「以艾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後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與艾相搭,還有諸如菖蒲、蒜頭等,用於驅鬼邪。

《清嘉錄》中有寫道:「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菖蒲,耐苦寒,性淡泊。在古代,人們把菖蒲當作神草。

《本草·菖蒲》中寫道:「堯時天降精於庭為韭,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故曰:堯韭。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菖蒲似劍,所以又稱作「蒲劍」,可以斬百邪。此外,還有驅五毒的習俗。

五毒,通常是指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在北方地區,每年的五月初五,此五毒開始孽生,所以在此時需要驅五毒。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泄毒氣。」在民間,人們將彩紙剪成葫蘆,或者在葫蘆中剪出五毒的樣子,掛在門上,取「倒災葫蘆」的意思。

端午節,承載著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形成了豐富的節俗。

除以上介紹之外,食粽、打糕、盪鞦韆、雄黃酒等,都是重要的民俗。端午小長假,大家可以在濃厚的節日氛圍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智慧:我們該如何理解「道」?
從人道臻達天道,關鍵在於如何看待世間苦樂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