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巨浪上岸,東風下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巨浪上岸,東風下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最近幾天不明飛行器自東向西縱貫我國多個省份的消息近日連續在各大媒體刷屏,多方觀點認為這是一枚射程超過一萬公里的某型巨浪潛射洲際彈道導彈。放眼全球同類導彈只有美國的三叉戟D5、俄羅斯的圓錘、法國的M51,此次發射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水下二次戰略反擊實力將大幅度增強。據專家分析,這是我國在試射巨浪導彈,據說為最新型核潛艇096發射的,很多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其實,好戲這才剛剛開始……

2019年6月5日12時06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我國黃海海域成功實施首次海上發射,以「一箭七星」方式,將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大家都知道,在臨近赤道的地方發射衛星,不僅能節省衛星調姿變軌的燃料,還會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的力量,為火箭省力,進一步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有效降低火箭發射和衛星運營成本。在高緯度發射,會損失一定的發射載荷。說簡單一些,即在距離赤道越近的地方發射越省勁,相應的在相同推力的情況下,也就可以攜帶更多載荷,原理上這和地球的自轉有關係。比如,在庫魯航天中心和在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同樣的運載火箭,其發射載荷能力將會相差20%。

全球距離上一次運載火箭海上發射任務已經過去了5年時間,世界上第一座海上發射平台由義大利建造,另外就是由俄羅斯控股的海上發射公司具備海射能力,不過目前該公司海射平台處於停擺狀態。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通過一座類似鑽井平台的海上設施進行發射,該火箭從黃海海域點火升空向東南方向太平洋上空飛行,由此形成了一幅十分奇妙的圖景:在黃渤海海區某型巨浪潛射洲際導彈一路向西劍指內陸靶場,而長征十一號則是一路向東(東南),雙方以超過20馬赫的速度左右開弓,在北半球天空划出了兩道優美弧線。

彈道導彈與運載火箭自誕生伊始就是焦不離孟,比如我國長征2號運載火箭實際上就是東風5號換了一個馬甲,在一次東風5號高低彈道試驗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彈體上標註的型號名稱就是CZ-2(長征-2號)。如今托舉神舟載人飛船的長征2號F型火箭,發射遙感衛星的長征四號系列火箭,以及發射北斗導航組網衛星的長征3號甲系列火箭他們全部都是基於長征2號火箭也就是東風5號的衍伸產品。此次海上發射雖然宣稱是首次,但實際上早已是輕車熟路,而且這也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首次海上發射。

通過國外海上發射發展的艱難歷程不難看出,儘管海外發射有其獨特的技術優勢,但也因其特殊的發射環境而具有相應的難度。例如,海上發射面臨風浪大等複雜海況,這勢必對海上發射平台的穩定性要求更高,也要求運載火箭能夠應對海面晃動等特殊情況。而且由於火箭長時間處于海洋環境之中,海上潮濕、鹽霧的環境也會對運載火箭的元器件帶來影響,這就要求運載火箭必須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 此外,不同於陸上火箭發射場所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海上發射場身處大洋之中,各種補給能力有限,這就要求運載火箭從測試到發射整個流程更加簡潔高效,具備真正的無依託發射能力。

如今巨浪-1、巨浪-2在這片海域早已不知進行過多少次發射任務,作為彈道導彈它們與運載火箭相比並沒有本質不同。比如39年前的5月8日,我國東風-5號首次全程發射試驗的報道名稱就是「運載火箭」。話說自上次全程發射試驗後39年來咱們的東風快遞就再也沒有向太平洋方向實施過發射任務,而此次長征-11號的太平洋方向發射任務不僅彌補了缺憾,也具有重大歷史意義。長征-11號拓展海上發射能力也極具實戰意義,未來隱蔽在大洋水體之下的戰略核潛艇也可以通過自身攜帶的潛射洲際導彈發射近地軌道衛星,巨浪上岸,東風下海,我國成為全球第三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如此一來將進一步提升太空作戰的靈活性與隱蔽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二次方 的精彩文章:

我國多地現不明飛行物有答案了,網友:巨浪攜高超音速彈頭厲害了

TAG:軍武二次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