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古人期望「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為何說邙山一寸黃土一寸金?

古人期望「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為何說邙山一寸黃土一寸金?

古人期望「生居蘇杭,死葬北邙」,為何說邙山一寸黃土一寸金? | 文 三隻眼文齋

自古以來,蘇杭之地就被比作「春暖花香,歲稔時康」的江南,才有俗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花間派重要此人韋莊曾寫道:「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蘇杭便成了人間仙境。著名的古代都郡、秀麗的自然風光、蓮舟輕泛見嬌娃,讓人一到蘇杭便想從此老死於此,聚齊幾段江南風水,也當自己快活似神仙了。「杭土麗且康,蘇民富而庶」,白居易這兩句話成為解釋蘇杭之美的關鍵。

如果說蘇杭是「生居之所」,那麼,洛陽的邙山就是「死葬之地」。邙山是秦嶺崤山的余脈,黃河奔騰於邙山之北,尹洛盆地舒緩延展在邙山的南方。這裡山蠻起伏,極目遠眺,一片鬱鬱蔥蔥,靈秀之氣使邙山成為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就連道教典籍中也把邙山列為七十二福地之一。古人十分重視風水一說,挑選墓地講究「前有照後有靠」,而邙山也正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被古人所青睞。

洛陽作為歷朝歷代都城的歷史自夏、商、周、漢魏,至今共有1000多年,是古代中原文化盛極之地。歷朝皇室成員儘管生前都嚮往蘇杭天堂般的生活,然而臨死前都有遺願要安葬於風水寶地邙山,無數公侯將相、達官顯貴長眠於此。還有許多騷客詩人、名臣雅士都把邙山當成是自己最後的歸宿。佩六國相印的蘇秦、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萬里取經弘揚佛法的玄奘、北宋名臣范仲淹等等,都如流星般划過青史,永遠地留在了邙山這塊土地上。

從東周開始,邙山就成為人們嚮往的歸葬之地,天長日久便出現了冢台林立、松柏鬱郁、墓碑高聳、石刻成群的人文景觀,有詩寫道:「新塚累累舊塚平」。邙山上有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成千上萬的墓葬星羅棋布排列在邙山之上,這裡出現了中國最大的古墓群。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遠眺黃河、南倚北邙,虎踞龍蟠,氣勢恢宏成為邙山上帝王陵寢中最引人注目的所在。就連「樂不思蜀」的劉禪也在邙山上擁有三尺黃土。

唐代詩人王建曾經感嘆:「北邙山頭少閑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邙山上幾乎每一寸土地都被利用做了墓地,達到了「一寸黃土一寸金」的地步,不是權貴豪門休想染指邙山。甚至還出現新墳佔據舊墳的現象。在古代的中國,人們以能在邙山求得一塊地為榮,因為那就代表著權勢與財富,能夠下葬邙山之人,要麼是叱詫風雲的千古豪傑,要麼是名揚百世的風流人物,否則,普通人哪有資格與帝王為鄰。

於是,隨著滄桑歲月的變遷,邙山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古墓群的代名詞,也因為如此,引得盜墓活動自古猖獗。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邙山這處匯聚了帝王將相、富商巨賈墓穴的地方,成為盜墓者首先覬覦的目標。洛陽得天獨厚的人文條件,「成全」了一批盜墓「精英」,著名的盜墓工具「洛陽鏟」便是在這裡產生。在歷史上,甚至出現過整個村子的人傾巢出動「集體」盜墓的事件。由於不斷的人為破壞,今日的邙山能夠一眼望見的古墓不超過數百座,邙山已不再是古時「風水寶地」的模樣了,千古風流多半風吹雨打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隻眼文齋 的精彩文章:

農民挖到寶物,只得了50元獎金,今鑒寶專家否定郭沫若的考證

TAG:三隻眼文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