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粒子是什麼,既然那麼執著物質存在,就把它找出來
最小的粒子是什麼?到底有沒有最小的粒子?
這個話題是科學界非常熱衷的,當下的科技水平,真正的從實驗室得出結果是不可能了,還沒有那麼厲害,只能從數學推理上進行一番扯皮爭論。
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人們曾經認為物質、時間、空間這些東西是可以無限分割的。《莊子·天下》中這樣說:「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用數學的語言來解釋這段話,意思就是你可以把1尺長的棍子進行無數次對半分割,第一次對半分割得數是0.5尺,第二次是0.25尺,第三次是0.125尺……這個過程可以無限地進行下去。
這就是那個數學推理,到底有沒有存在最小的粒子呢?
上面的過程,是不是有終止的時候呢?
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物質是連續的,人們可以將它無限地分割下
去,我們永遠也得不到一個不可再分割的「最小顆粒」。
但很早就有人懷疑「物質可以無限分割」的觀念,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相信最小顆粒是存在的,他把這種粒子叫做「原子」。
我們現在物理學上關於原子的概念,很大程度來自古希臘的那些哲學家們的腦洞大開。
德謨克利特認為所有的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是一種不可穿透、不可分割的實體,一切原子都有著相同的性質,只是在形狀、大小、重量、排列、位置上有所不同。萬物有生有滅,但組成它們的原子卻不會跟著毀滅,只會從死亡的物體轉移到新生的物體身上。
後來科學家們的確發現了原子的存在,但它卻不是最小的粒子,它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質子和中子又由被膠子束縛著的夸克組成。
關於最小的粒子,也就成為人類關於最基本的粒子的探索。
最小,最基本,在理論上就是不能再分了,等等,這不就是中國古代的那個描述嗎?其小無內。
從目前的情況看,電子和夸克似乎都是最小的「基本粒子」。之所以說它們是基本粒子,是因為任何與這些粒子的結構相關的現象,在實驗中都沒有觀察到,它們像是一個不可再分的點,而不像質子、中子、原子核和原子那樣,有可測量的大小。
粒子物理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標準模型,來解釋目前已發現的所有粒子和它們之間的作用力。但並不像德謨克利特說的那樣,只存在「原子」這樣一種最小粒子,標準模型中包括了62種基本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剛剛被找到,這樣標準模型中所有粒子的存在都已得到了證明。
然而這些今天被稱為基本粒子的東西,就一定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嗎?人們以前曾經認為原子是最小粒子,但後來發現它其實是個複合體。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今天不可再分的東西,明天有沒有可能發現它又只是個複合體呢?
這樣的過程,有沒有盡頭呢?假如從量子論的角度來看,世界不是光滑的,在粒子世界中,物質、能量、時間、空間都表現出不連續的特徵來,因而世界必定不可能無限分割下去,最小粒子必定存在。
但這種分割,到什麼時候才是盡頭,最小粒子究竟是多小呢?現代科學無法回答。
關於最基本的粒子,近些年比較新潮的有弦理論,大概是說,最基本的粒子是弦,而弦有兩種,一直是一條條形的如棍子,一直是一個圓圈或者是圓點那樣的狀態存在。
聽起來有些含糊,不如用中國古代的無極太極概念來描述吧,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就形成了,然後陰陽中還有陰陽,世界就多姿多彩了。
在數學上需要無限次,而在物質世界,當物質不斷的細分下去,會出現一種混沌的狀態,也就是太極狀態,在繼續下去,就是無極狀態了。
無極狀態會出現什麼情形呢?
也許就是另外一個宇宙空間了,這是一個死循環,當物質無限細分下去,一種細分到基本粒子狀態後,就會發現質變,這個宇宙空間的度量尺度不再適用了,時空場都不能影響,出現新的宇宙。
對應另外一個極端現象,那就是:其大無外。
關注基本粒子的狀態,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
※淺談一個古老的曆法,九宮八風歷
※年月日時辰對一個人的健康的影響比重量化分析模型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