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買書貴不貴?
書籍作為商品同樣受商品規律支配。由於文獻記載缺乏,人們對古代書價研究很少,本文試圖對中國古代書價做一個初步探討,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據文獻記載,早在漢代就出現了書肆,《後漢書·王充傳》載,王充「家貧無書,常游洛陽書肆,閱所賣書,一見則能誦記」,說明當時書籍可以在市場上售賣。西晉時期齊王司馬冏命左思為記室督,左思用十年時間完成了《三都賦》,一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晉書·左思傳》)抄書非常盛行,僅紙價就不能為一般貧寒人士所接受,所以南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對唐以前的書價總結了一個「貴」字,他說:「唐以前,凡書籍寫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書為貴。」
唐代書籍交易活躍,書肆遍布全國。由於雕版印刷尚未普及,書籍仍以手抄為主,故其價格比較昂貴,一般每卷售價一千文。《山堂肆考》卷124云:「唐元載為相,奏以千錢購書一卷。」唐太宗時,朝廷為了鼓勵民間廣泛獻書,規定:「三管所少書,有進納者,全給千錢。」這裡的一卷是指抄寫一卷書,每一件的價格是一千文,可以說是第一次由官方規定的統一價格。清代葉德輝《書林清話·女子抄書》記敘了唐代書法家吳彩鸞抄寫《唐韻》的故事,運筆如飛,日得一部,售價五千文,全書共分五卷,每一卷的價格正好一千文。此外,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少帥佛經的抄價,如《藥師經》一卷酬資一弔,《大涅槃經》40卷酬資30吊,《法華經》7卷酬資10吊,可見唐代手抄本價格每卷大約都在一千文。至於印本售價,唐開成三年,日本和尚圓仁在揚州書肆購買了一部刻本《觀中疏》,共四卷,450文,每卷約合一百文,是手抄本價格的十分之一。
宋代,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普遍應用,書籍生產成本大大降低,書價也相對便宜。當時監本書價大體和工本費相等。宋哲宗元佑初年,由於圖書市場價格波動,監本書價已有所提高,陳師道上書云:「伏見國子監所賣書,向用越紙,今用襄紙而價高,價增於舊,甚非聖朝章明古訓以交後學之意。臣愚欲乞計工紙之費以為之價,務廣其傳,不宜求利,亦聖教之一助。」陳師道這個奏文很快得到哲宗皇帝的採納,朝廷採取了一些降低書價的措施。元祐三年,官方下令刊刻《新編金匱要略方論》3卷,《傷寒論》10卷,據王國維所引用當時公文,其云:「中書省勘會:下項醫書冊數量大,紙墨價高,內有浙路小字本者,今所屬官司校對,別無差錯,即模印雕版,並侯了日,廣行印造,只收官紙工墨本價,許民間請買,仍送諸路出賣。」以上記載,說明了監本書意在傳播文化典籍,不以牟利為目的,所以官方制定了只收工本費的書價制度。
北宋書價約每冊一百文錢,葉德輝《書林清話》卷6記載,嘉佑四年王琪在蘇州刻印《社工部集》1部10冊,每部都賣錢一貫,當時一貫約合一千文,則每冊書價一百文。南宋時期,由於通貨膨脹,物價飛漲,書價也隨之提高,大約每冊在200到400文左右。紹興年間,米價每石約3000文。據文獻記載,南宋紹興17年,刻印王黃州《小畜集》30卷,共8冊,計16萬3千8百48字,書前題記云:「見成出賣,每部價錢五貫文省」,每冊約200文許。淳熙十年,象山縣學刻卷,書前題記曰:「象山縣學《漢雋》10卷。」每部二冊,現賣錢六百文不足,印造用紙160副,碧紙二副,賃板錢100文足,工墨裝備錢166文足。」每冊約300文,若租版自印只要收租賃板錢100文。另外,北京圖書館藏有淳熙三年蘇州公使庫刻11卷,書後有題記云:「今具《大易粹言》一部,共二十冊,合用紙數印造工墨錢下項;紙副耗共1300張,裝備饒青紙30張,背清白紙30張。」全書共十卷,20冊,則每冊400文足。此書工價總數算不出來,李志忠根據《書林清話》中記載紹興28年公使庫刻印《續世說》一書進行推測,蘇州公使庫刻印《大易粹言》,每部用紙1300張,合錢約150文足,裝備饒青紙30張,背清白紙30張,各合錢約計440文,三項總錢總計不過600文。粗略估計工本費不過四貫錢,而每部售價卻高達8足文,說明在商品市場的影響下,公使庫為了牟利也開始刻印書籍,其利潤相當可觀。
宋代雖然雕版印刷盛行,但寫本書仍然存在,價格亦相當便宜。陸遊《渭南文集》26捲雲:「擁書人韓人持束紙支頭而睡,偶取視之,《劉隨州集》也,乃以百錢易之。」
元代書價,文獻記載極少,各家書目已不見著錄,僅知天曆元年太史院出售日曆,每本售價一兩鈔。至正四年,張懸刊修《金陵新志》,卷首附有工本費,摺合白銀約239兩。全書共十三冊,每冊合銀八兩四錢,表面上看元代書價比較昂貴,實則不然。元朝末年,由於連連戰爭,物價飛漲,貨幣大幅貶值。據史料記載,米價在至元十三年前後,每石值中統鈔1貫,到至正六年米價每石值中統鈔40貫,物價上漲了40倍。
明代書籍生產規模逐漸增大。據葉德輝《書林清話》雲,明代刻工工價十分低廉,嘉靖年間,每頁約500字的刻酬在白銀1錢5分。所以明代書價與前期相比相當便宜,平均每冊2.5兩白銀。明朝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對當時的刻書中心吳粵閩三地書價做了比較,他還進一步探討了書價形成的規律,可以說是第一次對書價進行了總結和研究。
從文獻記載和現存事物來看,明代書價資料有以下幾種:(1)嘉靖年間,日本人在蘇州,寧波等地購買書籍,《鶴林玉霞》一部四冊,《本草》一部10冊,《奇效良方》一部七錢。(2)徐博《筆精》卷七記述了明代學者楊士琦母以雞換書之事,文中提到《史略》兩冊,售價百文錢。(3)孫殿起《販書偶記續編》載有明萬曆丙申本甘樣刻《集古印正》5卷《附說》一卷,卷首有木記。(4)日本尊經文庫收藏明萬曆唐秀梓的《新調顧長春》,扉頁鈴有方印。(5)北京圖書館收藏明萬曆刊本《月霞陰》,封面鈴朱英長方碑記云:「杭城豐東橋三官巷李衙刊發每部文印百錢。」(6)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有明萬曆楊氏桂仁齋刊《大明一統志》90卷。(7)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藏有明崇禎年刊《朱文先生全集》21卷8冊,扉頁鈴「每部定價紋銀一兩」木記。
上述著述價格,最低的僅每部一錢二分,最貴者為每部三兩九錢,因紙張,版式,地區,刻印成本不同,價格相差懸殊,但基本上反映了明代坊肆書價情況。明萬曆間每石米約一兩,一個國子監五經博士年奉72石米,每月奉米6石,摺合銀子八兩,每月可以買到幾十本書。與刻印本相比,明代抄書價格偏貴。據文獻記載,明萬曆三十七年,謝兆志在手抄《竹太集》一書後,感慨的說:「京師擁書甚貴,乃手自抄寫。」明胡應麟亦謂「無刻本則抄本價十倍。」「高秀珠《戰國策》33卷,影抄宋本,錢謙益懸重金收購,未能如願,直到明天啟年間,才以二十千購買之。
明代中期,由於宋本久遠,刻印質量好,流傳稀少,文物價值增高,使宋版書的價格暴漲。明萬曆29年,紙墨精良,每部售價120兩白銀,江蘇一個愛宋本的人用一座莊園換取了宋版的《漢書》和《後漢書》,明天啟年間又被大學者錢謙益以1200兩白銀購得,每部均600兩白銀。明末汲古閣主人毛晉為了收求宋版書,按頁論價,開創了宋版書按頁論價的先河。
清代刻書機構繁多,工藝水平提高,刺激了圖書生產和流通。清代官刻書志在傳播文化知識,不以牟利為目的,書價相對穩定,基本上和紙張工料成本相當。如乾隆間武英殿刻本《佩文韻府》1部95冊售價分別是11兩6分9錢2里和12兩4錢6分,平均每冊1.3錢銀。
清代坊肆書價波動較大,乾隆以平均每冊6錢左右。如清順治18年《明史輯略》一部十冊,市場上每部售價6兩,每冊6錢銀。嘉慶時期黃丕烈在蘇州開設滂喜齋書籍鋪,並刻印書籍出售,他曾印有一份《士禮居刊行書目》,詳記每種書的錢。此外書價資料還有:清嘉慶八年,淳熙草堂刻《四書古今詮釋》19卷8冊。嘉慶10年,松江周氏易安書屋活字印本《埔里逸考》2卷1冊,姓氏目錄後附有」印一百部,五十份送四方,五十代售,紋銀二錢。」,每冊為2錢。清道光十年,李瑤在杭州用活字印刷《南疆絳史刊本》30卷16冊。因用活字印刷,成本較高,故書價明顯高於其他書籍價格。清朝末年,由於出版規模擴大,印刷數量增加,書價相對下跌,每冊約1.5錢銀。如清咸豐七年刻《普及應驗良策》11卷11冊。
綜上所述,清代坊肆書價從順治中期到嘉慶,光緒年間,其價格始終是不斷下跌的,這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清末圖書市場商品化程度。
清初米價每石約1兩5錢至2兩左右,乾隆時米價約銀每石一兩五錢至2兩七錢。清嘉慶十八年,米價每石約1.5兩銀,每冊書的價值約在24斤米左右。清代政府地方官員的俸祿不高,一個七品知縣的俸祿每月八兩銀,約可以買書30冊左右。
清代藏書家重視舊抄本收藏,其價格不斷上漲。康熙時舊抄本每冊三到五錢,宋版影抄每冊一兩左右。嘉慶十一年黃丕烈以20兩銀購買十卷,此本是南宋乾道二年刻本影寫,用明時戶口冊紙。全書共十冊,每冊二兩,與嘉慶六年影抄宋版《北山小集》價格相比,相差無幾。光緒五年,陸興元以番銀五枚購舊抄本《空山子詩》一卷,以冊論價,比嘉慶時上漲了近兩倍。清代一些手抄本經過名人抄寫,身價倍增。如嘉慶年間黃丕烈用500兩銀購蘇東坡書《法華經》7卷,轟動一時。《尊前集》一書是明吳文定手抄,其書法精楷,雙絕似蘇東坡,他所抄錄的書籍在當時就被藏書家爭相競購,以至於到清康熙20年,書肆出現所值3000金的暴漲現象。
清初宋版書價格與明末相近,康熙四十四年,《汲古閣秘本珍藏書目》收錄宋版書25種,平均每冊2.5兩銀。如《集撰古文韻海》5冊1兩,《大字寧版韋州集》5冊10兩,《江陰志》4冊6兩。嘉慶時嗜宋之風氣愈濃,宋版書價每冊已達6.5兩銀左右。黃丕烈《士禮居叢書題跋記》對乾隆末年至嘉慶時期宋版書的交易價格做了詳細的記載,可資參考,不再贅述。當時宋版書又有以頁論家的,如嘉慶九年,黃丕烈購買宋版書《鑒戒錄》,親手題跋云:「索白鏹30金,易蕃銀33元,書葉57頁,以葉論錢,每頁4錢6分」,相對於明末宋版書,每頁增值一倍以上。清末,宋版書價繼續大漲,光緒時震鈞記述了當時的書價,「宋刊本,記頁求值,每頁三五錢。」若按五十頁記,每冊約合銀15兩以上。總之,在約200年的時間內,宋版書以冊論價,平均上漲了三倍多,平均每七十年增值一倍。
清代元刻本價格《汲古閣秘本珍藏書目》載,康熙時最貴的書價是《六書故》1部30兩,最便宜的《輔教篇》一部五錢。據統計,平均每部售價4.5兩銀左右。嘉慶時20、30兩一部元版書比比皆是,如《東京夢華錄》10卷24兩,《孫氏祖庭廣記》12卷30兩,《重刻宋朝南渡十將傳》10卷16兩。
清代銘板書,因距離時間不遠,不為藏書家所重視,故書價增值不大。乾隆46年汲古閣刊本《周易兼義》9卷,某書賈索價五千文,江都焦循僅以2000購之。嘉慶十年弘治刊本《齊則》兩卷,每部售價僅為銀1.6兩,嘉慶十九年明刊本《戴屏石詩集》10卷,每部紋銀2.88兩。
綜上,古代書價取決於文物價值,個人愛好,社會人文風尚等諸多因素。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