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臨《閣帖》:如何玩轉筆法、字法?
總第一五四五期;歡迎關注。
王鐸臨《閣帖》略窺
文/周利鋒
《閣帖》即《淳化閣帖》的簡稱,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彙集各家書法墨跡的法帖。所謂法帖,就是將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墨跡經雙鉤描幕後,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裝訂成的字帖。《淳化閣帖》共10卷,收錄了中國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書法墨跡,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書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後世譽為中國法帖之冠和「叢帖始祖」。
《淳化閣帖》第一卷為歷代帝王書,第二、三、四卷為歷代名臣書,第五卷是諸家古法帖,第六、七、八卷為王羲之書,第九、十卷為王獻之書。
元趙孟頫《松雪齋文集·閣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詔翰林侍書王著,以所購書,由三代至唐,厘為十卷,摹刻秘閣。賜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進二府輒墨本賜焉。後乃止不賜,故世尤貴之。」(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王鐸(1592一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篙樵、十樵、石樵、雲岩漫士等。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明末清初時的著名書法家,有「神筆王鐸」之譽。明天啟二年( 1622)進士,在明朝及南明曾歷任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次輔(副丞相)等職。入清後,授禮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清順治九年(1652)病逝於孟津,享年61歲,贈太保,謐日「文安」。(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王鐸的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干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有堅實的「學古」功底,學古且能自出胸臆。姜紹書《無聲詩史》稱其「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雖模範鐘王,亦能自出胸臆」。(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王鐸《秋興八首》局部
(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王鐸提倡崇古,但並不推崇形似,而要求像米芾那樣解脫二王,鑄造鮮明的個人風格。這一努力主要體現在他的立軸與高卷樣式的臨帖作品中。由於單字放大,王鐸的書寫手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
王鐸井不是忠實於一點一畫的臨摹,有時甚至會順著自己書寫中的筆勢改易原帖的草法,他的用筆和結構都已經自成一家,但卻在通過對帖臨摹中校正補充著自己。(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王鐸《秋興八首》局部
(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他最用心的地方,首先是字組結構,其次則是進一步組織字組間的錯落對比,協調整體章法的關係。雖然王鐸提倡崇古,但是他所提倡的崇古,並非形學。(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他一再表示:「仿古不盡擬其形似也」,他也認為「書古之跡易,學晉之神,睦乎其後,愈寫愈望洋」。這一認識,王鐸有可能受到前輩董其昌的影響。董其昌在討論臨帖時,就主張「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當觀其舉止、笑語,真精神流露處」,並引莊子「目擊而道存」作為根據。臨帖實際上是創作源泉的發掘,此層積極意義的發現,開拓出一條臨古出新之路。(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行草臨《閣帖》卷是王鐸49歲時所臨,時在京師禮部右侍郎任上,同年九月即遷南京禮部尚書。計臨王獻之三帖(《廿九日帖》《鵝群帖》《江東帖》),虞世南(《飯千僧手疏》)、顏真卿(《鹿脯帖》)各一帖。(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雖系臨古,而純以自家筆法出之,筆力雄肆厚重,勢峻意密。現以王鐸臨上獻之《廿九日帖》、《鵝群帖》、臨顏真卿《鹿脯帖》為例,對王鐸臨《閣帖))卷中的字作技法分析。(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從用筆上來看,王鐸臨《閣帖》主要呈現出幾個特點。
01.筆勢連貫,書寫輕鬆。
原帖由於是拓本,並沒有清晰的運筆軌跡,而王鐸臨寫時摻入自已的理解,使行筆的軌跡更加清晰,並且常常把原帖中兩個相鄰而獨立的字用筆勢牽連起來,如圖1「獻之」二字、圖2「不奉」二字,圖3「匆匆」二字、圖4「九日」二字,均是採取這種手法來臨幕的。(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圖1
圖2
圖3
圖4
02.變圓轉為方折。
王鐸筆法早年受「二王」的影響,筆勢較為平和,行筆溫潤,他中年學習米芾後,筆法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用筆多方折。我們從他臨《閣帖》的作品來看,他常常將原帖中的圓轉臨為方折。如圖5、圖6中的「獻」字和「監」字,原帖中是圓轉筆法為主,但是王鐸的臨本中基本上都改為了方折用筆。(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圖5
圖6
從字形來看,王鐸臨《閣帖》呈現出兩個特點。
01. 正欹多變,幾字勢多往左邊傾斜。
02.有意識放大或縮小原帖中的字,製造對比。
如圖7中原帖「陰」字的重心是往右邊斜的,但是在王鐸的筆下演繹成為往左斜。圖7中的「寒」及圖8中的「已損」二字都被處理成為往左斜。
圖7
圖8
圖9中原帖「獻之自昨」的大小是一樣的,但是在王鐸筆下「獻」「昨」二字放大,而」之、「白」二字卻縮小。圖10中原帖中「不奉」兩個字的大小是差不多的,王鐸筆下的「不」『字明顯縮小很多。(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圖9
圖10
王鐸臨《閣帖》在章法上主要表現為字組的感覺明顯,行軸線擺動強烈,圖11中原帖中字組的感覺不明顯,也無軸線擺動,但是上鐸的臨本可以分為「廿九」、」獻之」、「自昨」三個字組,且行軸線擺動強烈。
圖11
圖12原帖同樣沒有擺動和章法的變化,但是它在王鐸的臨本中可以分為「體中復」和「何」兩組,有了非常明顯的字組概念。(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圖12
在王鐸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常能見到因漲墨而造成一個字筆畫之間的粘合,有時筆畫之間的空間完全被墨暈沒,由於筆蓄墨很多,墨在字中間暈開,使字的邊緣呈不規則狀,就彷彿在刻章時由於快速運刀所致的不期然的崩裂效果。
在臨《閣帖》中,他同樣大膽運用「漲墨」,如圖13、圖14。
圖13
圖14
從王鐸的臨本來看,王鐸臨《閣帖》也總是或多或少地將米芾的行書風格植入其中,使得作品神采煥發。
王鐸從張芝、王獻之、米芾、王筠與唐代柳公權、褚遂良、虞世南諸家的作品中體悟到用筆轉換之法,並通過行書與草書的相雜運用,製造書寫速度、輕重、連斷、大小、方圓、橫縱、鬆緊、轉折、正敬、虛實等節奏變化,從而滿足觀眾的視覺期待。(關注@書法入門,獲取更多有價值乾貨!)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