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現實主義下的中國互聯網,價值觀「魔幻」了嗎?
作者 倪叔 來源 倪叔的思考時間(nishu-think)
9年前,在後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在一場大會上探討IT產業發展對國民經濟全局的促進和引領作用時,馬雲說過一段很經典的話:互聯網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不僅僅是一種產業,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價值觀。
如今,新一輪的全球經濟環境變化下,我們發現,互聯網企業又開始頻繁討論「價值觀」的問題。馬化騰凌晨發朋友圈:「科技向善,我們新的願景和使命。」京東在一輪眾所周知的「全球話題」後,宣布升級企業的價值觀為:客戶為先、誠信、協作、感恩、拼搏、擔當。
但企業的使命、願景、價值觀並不應該被企業當成消解負面輿情的對沖手段。它應該被內化到公司文化,並堅持實踐。長期來看,這種公司會呈現出超出同輩的驅動力,並可以推動公司業務的良性發展。
有意思的是,在中國互聯網的圈子裡,價值觀出現了巨大的代溝:上一代互聯網企業創造了新的商業模式和商業基礎設施,新一代互聯網企業坐擁更好的條件,思考著如何抓住人性的弱點。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價值觀是怎樣的?出現了怎樣的斷代?為什麼出現了這種斷代?
2019中國互聯網的魔幻現實
兩年十個月上市、兩年零三個月登陸納斯達克、17個月刷新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最快速度…………近幾年,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用「狂奔」的速度沖著上市兩個字去了。在一部分上市成功的通稿中,不斷刷新「最快上市速度」,似乎還將此作為一個企業好壞與否的指標在暗暗較勁。
當我們在回顧2018年時,有人總結這是「獨角獸企業上市大年」。根據不完全統計,小米、美團點評、愛奇藝、B站、搜狗、拼多多、趣頭條、騰訊音樂、映客、蔚來汽車等20多家科技互聯網公司密集上市,甚至曾出現港股一天8家企業同時敲鐘的盛況;2019年半年還沒到,雖然大盤不怎麼好看,但是美股、港股、A股都密集出現互聯網獨角獸企業的身影。
光從奔著上市去的速度,我們就能深深感受到新一代中國互聯網企業中瀰漫著的焦慮。互聯網C端紅利消退時,市場風險愈加防不勝防之際,選擇上市規避市場風險,當然是一種選擇。
這是看得見的冰山一角,看不見的那一部分,是這些知名互聯網公司之外的更多互聯網公司。
為了在資本市場上搶佔更多資源、獲得高估值,互聯網的創業者們都很會講故事。於是,我們聽到過許多似曾相識的故事:常青藤學校畢業,發現國內的市場更有機會,選擇回國,開啟事業,為三四線乃至五六線城市的用戶帶去互聯網的便捷。在這套熟悉的故事裡,有兩個關鍵詞:精英與下沉。
下沉市場被關注,發生在互聯網紅利期開始消退之際,一二線城市留給互聯網後來者的機會不多了,互聯網留給後來者躺著賺錢的機會也不多了,三四線一路往下走的城市裡就被開始挖掘出越來越多的「互聯網需求」。
我們冷靜下來,被挖出來的需求有少真偽?我相信有些是真的,經濟數字明確告訴我們三四線城市的消費能力與日俱增,在教育、家庭生活方面的的確確增長了許多「剛需性」的互聯網需求;而有些需求著實讓人有些意外:
短視頻里演繹著「民間最強流行元素」,不刷視頻上網衝浪都聊不來天,抓著手機可以刷幾個小時視頻;
看新聞不是為了知曉天下國家大事,也不是出於興趣愛好,而是一個現實的需求「可以賺金幣」;
明明騎個電動小三輪在小縣城縱橫馳騁方便得不行,偏要鋪天蓋地地忽悠「0首付買車開回家」,幾個月後回過神來才發現利息有點嚇人;
打著規則的擦邊球,讓上網買東西披上「社交」的外套,讓用戶帶來更多的用戶
…………
懶惰、貪婪、窺私……焦慮而忙於製造高估值的新一代創業者,構成了魔幻現實主義的中國互聯網:接受了海外高等精英教育,卻能把人性弱點充分變現,盯著「小鎮青年」、「家庭主婦」們的錢包,打者下沉市場的旗號,讓沒有信息優勢的用戶們沉迷在新一代互聯網產品中忙著刷視頻、忙著撿便宜、忙著「社交」,消磨完大段的時光後,精英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估值,小鎮青年還是那個一無所有的,在信息繭房裡裹得更嚴實的小鎮青年。
初代互聯網公司的「挖井」之功
中國互聯網一直都是這樣嗎?
不是的,驀然回首,我們會發現如今創業者們輕而易舉能實現的「成就」,是站在了初代互聯網公司一點一點打下的互聯網基礎之上。
以中國最成功的的互聯網公司之一的阿里巴巴為代表,我們來看看BAT之所以能成為BAT,他們做了什麼:
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創新。以阿里巴巴為例。20年前從「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一持續不變的價值觀開始,阿里一路創造了商業中最具參考價值的幾種商業模式:從最早的B2B模式,到淘寶的C2C模式,進而到天貓的B2C模式,再到線上線下融合,數字化重構人貨場的新零售模式……
與商業模式創新一起的,淘寶賣家、淘寶模特、代運營服務商、網店設計師、雲客服、快遞員、分揀員……等多樣化的職業,也隨著這些商業模式創新一起湧現出來,創造了不少產值、也帶來了不少應用級創新。
類似的,騰訊的微信公號和小程序,解決了人們的孤獨問題,「連接」也產生了商業價值。
數字時代的基礎建設。我個人認為這一代的創業者比上一代要輕鬆很多,這也是現在互聯網公司上市速度、市場擴張大大加快的原因——因為很多基礎建設性的問題在上一代得到了相當完善的解決。
比如信用體系的建設,當初為了解決淘寶買家賣家的信任問題而生的支付寶,成了網路信用體系甚至更廣泛的信用體系的基礎;支付寶首創的快捷支付,成為整個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的基礎——不然現在手機上還得查好幾個銀行卡U盾才能付款。
在沒有收到貨的情況下把錢打給陌生人,現在的年輕人覺得再普通不過,十幾年前看來卻是不可思議:淘寶和支付寶沒出現之前,陌生人交易可是要論壇的版主做「證人」才能順利交易。假設失去了這一交易基礎平台,就和電網斷電一樣,社會經濟生活也會大受影響。
平台效應。5G時代到來之後,有人說BAT應該變成HAT或者BATH,這裡的H指的是華為,華為在5G智慧應用層面的進度,讓人認為其應當於BAT比肩。
單就公司知名度或社會影響力這個層面來說,可以改寫BAT,但從企業生態的角度來說,H與BAT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華為作為通信技術業的領軍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平台效應」。通信技術本質是基礎服務商,在垂直度上,優秀的企業可以將「深度」挖到最深,行業本身具有一定的壁壘,也就是說在需要這項技術的行業里可以造就比較高的成就,但隔行如隔山,一旦「跨界」比較難聯動;但阿里、騰訊這一代互聯網企業,呈現出的平台廣度上的帶動能力,除了本身漂亮的財報、市值,它們可以帶動創業機會、新的商業模式等社會方方面面的機會。這些衍生價值超越了他們自己的價值。
互聯網思維的普及。在初代中國互聯網公司「挖井」之功下,從出行方式到日常聊天,互聯網思維滲透在日常生活中,「互聯網 」可以說也是被推著向前走,社會發展在顯著提速之中。
在「互聯網 」被討論得最熱的那幾年,正如新一代互聯網創業不斷成長起來一樣,政府也開始了自己的互聯網「創業」。2014年,浙江省開始提出「四張清單一張網」,在全國率先實現政務服務網全覆蓋,省市縣三級大統一,「一點接入、服務全網」,並全部承載於雲計算平台上,到現在「最多跑一次」成為浙江速度的代名詞。換到20年前,這種滲透式的思維:咱不敢想,咱也不敢問。
價值觀決定命運
同樣是互聯網創業,當代創業公司和初代創業公司的大相徑庭。其中,主客觀原因都有。
客觀上來說,時勢造英雄,時代不同所造成的起點和環境不同,讓互聯網公司一定程度上「斷代」。這就好比,80後90後認為「讀個本科」是理所當然,他們的父母50後60年卻是「高中畢業」已經不錯,時代複雜的背景下有不同的理所當然:初代互聯網企業其實有點被推著往前走的意思——信用支付的問題我不解決那我還能開展業務嗎?聊天習慣的問題我不創新還能等其他人來突破嗎?當代互聯網企業其實也有點無可奈何:大家都在搶錢,難道我坐吃山空嗎?
這就延伸到主觀問題上來了,行為性的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整個時代價值觀的問題。在初代互聯網公司上我們往往看到歷史的使命感、行業的責任心以及持久的「挖井」功力,雖然不願意但我還是覺得應該配得上這個被人說俗了的詞語「夢想」。在冠以互聯網創業夢想的名義下,科技吻合著歷史給予它的使命「改變生活」。
而當代互聯網價值觀更多的時候在談一些眼面前比較實際的東西,比如利潤。尤其是大型的新一代互聯網公司將這種價值觀擺到核心的位置上時,小公司們也開始不得不被迫這種互聯網價值觀。
從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來說,價值觀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可言。當年被吐槽叛逆的80後90後,如今也是社會的中流砥柱;當年被吐槽吹牛逼的初代互聯網公司,如今讓人回首來時路時,竟然還有一絲感動;所以,我們也無法預測2019年的中國互聯網魔幻現實究竟會帶來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只是把兩代價值觀放進一些理論時,我有些擔憂:比如,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如果當代互聯網公司較大一部分實現的是「活下去」勝利需求和「活得更好」的安全需求,那麼初代互聯網公司產生的超出自身的互聯網能量與效應就算不那麼高尚談及「超自我實現」也應該夠到了「自我實現」這個層次。
在這個理論下,中國互聯網價值觀是不是「魔幻」了?退步了?
我想大多數的人態度應該是和我一樣的:啤酒有泡沫,但啤酒不是泡沫。互聯網需要參與與資本競逐的遊戲,但希望遊戲之外,它能留下真正的社會價值。
※行業黑馬漏洞銀行宣布完成數千萬B+輪融資
※74年歷史「煙消雲散」?曾年銷10億元的田七如今尋求賣身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