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一個寶媽A給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帶著兩個孩子在外面玩有一個小孩過來首先"招惹"她的女兒,又在她兒在打撞球時繼續過來「搗亂「,她很不高興,直接告訴那個小孩:這位小朋友(她兒子)正在玩,你不要給他搗亂,如果你想玩,需要排隊。她問我:不知道自己這種處理方式對不對?

我問A:那個孩子動撞球的時候,你兒子是什麼反應?她說:他應該挺生氣的。我說:生氣是他告訴你的嗎?她說:那倒不是,我就是看他的臉色好像是很不高興的樣子。而且我兒子是一個"性格內向,平時就算多委屈也不會說出來"的孩子,就算真的不高興也不會表達。

我問:為什麼孩子平時受了委屈卻不說出來呢?A想了想,答不出來,說:大概是這個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吧。我也說不上來。

家庭教育無小事,家庭教育往往折射出來的是很深刻的心理學和教育學原理。今天,就著這件"小"事件,我們一起來談談家庭教育中的"大"問題。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 教會孩子"復盤"是養育孩子的重要環節。

復盤,按照心理學的層面來說,就是"敘事"。如果一個孩子可以精準描述自己的感受、事件的過程,那麼這個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就一定不會差

①語言復盤,對於宣洩情緒大有裨益。

語言復盤,通俗的說,就是用語言複述事件的發生過程。當然同時也意味著要開口說話,講話,是"表達"自己的過程,而表達本身,具有療愈作用,所以我們會有"表達性療愈"這門課程。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有負面情緒,很生氣或悲傷的時候,找個人聊一聊,似乎就沒那麼難受了——這正是語言表達的重要功能之一。

從這個角度說,讓孩子多學會敘述事件,對於抒發孩子的情緒,有積極作用。一個孩子能夠傾訴,就意味著他有能力宣洩。

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不能過夜的,一旦過夜,就會進入到潛意識中,對一個人施加長久的影響。這種影響很難覺察,但又意義深遠。所以,從小幫助孩子獲取宣洩情緒的路徑,對孩子的人格成長來說很有必要。

A說她的兒子性格內向,遇到委屈憋著不說出來,正是因為很大程度上他沒有獲得"傾訴"這個有效的渠道。

對於孩子來說,從牙牙學語到聽故事,讀繪本,實際上都是潛移默化的培養ta敘事的能力,從孩子與父母之間最簡單的對話開始,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的學舌能力,就等於給孩子插上了一對管理情緒的翅膀。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② 「學舌」能力是培養孩子內在綜合能力的基礎

首先,學舌本身需要記憶能力,孩子複述事情的過程,就等於是鍛煉記憶力的過程,其次,故事本身有內在的邏輯可尋,鍛煉講故事的能力無形當中也鍛煉了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第三,在復盤描述的過程中,原本混亂的思緒得以澄清和梳理,對於孩子重新解讀事件很有意義。第四,在家長的引導下,孩子可以更好的看清自己的情緒和內在真實的需求

很多人認為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靠理科,而文科更多的是死記硬背。這種觀點,實際上是一種謬誤。語言中的邏輯組織能力在孩子的個體智能開發方面功不可沒。從孩子小時候就訓練其"準確表述"的能力,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必要,它是孩子日常交際和作文寫作的基礎能力。這種訓練,會使孩子思維更為敏銳,同時可以增加孩子日常交際的信心。因為準確辨別詞意是一項艱巨的智力訓練,它能幫助孩子釐清他自己真正的想法和學會使用精準的語言進行描述,與人溝通。這正是我們提到的內在綜合能力。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說"這個功能,沒有說或者不會說,不僅影響人際溝通的質量,對孩子自身能力的培養也有損失。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③ 家長需要:把"說"的權利還給孩子。

有的家長太著急了,孩子還沒說出來,家長就懂孩子的意思了,有的家長本身有大量無法消化的情緒,自己本身表達欲就非常強烈。不管是哪一種,都會扼殺孩子"表達"的能力。前者包辦替代,是對孩子自主表達能力的閹割,後者製造噪音,給孩子無形當中製造了表達恐懼

比如說,在文中這個小案例里,媽媽看到孩子有不高興的表情,馬上想的就是"替他解決麻煩",而且還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不會表達。媽媽的這種想法,潛台詞有兩個。一是不相信孩子有自主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二是包辦替代,對孩子的情緒過於積極,搶先替孩子發聲。

還有的家長,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對孩子"過分體貼",比如孩子一個眼神,就馬上懂的孩子的需要,孩子還沒開口說"渴",媽媽就主動詢問"是不是渴了?",這樣,孩子就只需要點點頭或者搖搖頭就夠了。那麼無形當中,就不需要說話了,"懶"孩子也就培養起來了

所以,鼓勵孩子表達,家長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表達欲,克服自己看著孩子說不出來的焦躁感,把說話的權利交還給孩子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④ 家長需要: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幫助孩子學會疏導自己的情緒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而梳理情緒的前提就是給情緒命名。也就是清晰、準確的描述自己的情緒。

比如說,那個小朋友動我的球杆,我很憤怒;比如說,那個小朋友動我的球杆,我很好奇(他為什麼這麼做?)…..孩子清晰的對自己的情緒命名,也就意味著孩子清晰的感知自己的情緒,只有先知道自己"怎麼了?",然後才可以有接下來的行為。

家長可以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幫孩子捋清楚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我感覺不舒服"這種模糊的描述來描述自己,然後再以詢問的方式,引領孩子去思考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如下思路:


他做了什麼令你不開心呢?

哦,因為他動了你的球杆。那麼你是怎麼看待他動你球杆這件事的呢?

哦,你認為球杆是你的,或者你正在玩,其他小朋友應該排隊…是這樣的啊。

哦,那除了他故意給你搗亂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呢?

哦,也許是他想跟我玩?這也的確很有可能,那你要不要求證一下呢?

哦,在這件事里,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會令你比較舒服呢?

哦,那你可以怎麼跟那個小朋友表達你的意思呢?

哦,如果你這樣表達,會有什麼結果呢?

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用這種方式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

通過一系列的引領,家長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問題,更全面的看待問題,除了自身理解的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能?以及主動思考自己怎麼處理這件事,最後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考去行動。

這樣做,就避免了對孩子的包辦替代——直接替代孩子趕走那個小朋友,也發動了孩子自身的獨立思考,最後再鼓勵孩子 "試試看",讓孩子帶著篤定和勇氣去嘗試,而不是空洞的命令"你去怎樣說。同時,通過對多種情境的"提前演練",也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結構,這樣實際上也就在無形當中教給了孩子化解情緒的方法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2.孩子永遠是自己的主人,家長應該避免自己對孩子的"干擾"。

家長們需要清楚一件事:孩子是自己的主人,孩子需要且有能力自主的處理事情,即使ta處理的方式和你想像的思路完全不同。

①從心裡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自主的人

很多家長在內心深處是很難分清楚自己和孩子的邊界的,尤其是孩子比較小的時候,孩子也一樣,當家長無法明確邊界時,孩子也會產生相應的依賴心理

出於對孩子的保護,同時也出於對自身需要的滿足,父母會不自覺的產生"包辦替代"和"控制"控制兩種截然不同但異曲同工的管教方式。可以說,有包辦替代的父母,一定會有控制,兩者不分家。

就像文中的這個媽媽,她對孩子既使用包辦替代的方式,同時,平時也會因孩子不按照她的期望行動而大發雷霆。包辦替代和控制,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見,傷害性也最大的兩種方式,就像硬幣的正反兩面,同時並存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父母在內心深處沒有將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在潛意識裡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雖然很多家長都不承認這一點。最常見的表現就是,父母會特彆強調,我怎麼能不管他?這是"我"的孩子。

這種邏輯聽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實際上經不起推敲。孩子繼承了父母的遺傳基因,從血脈上來說是父母"生產"出來的,但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無論ta從能力上多麼孱弱,但從精神上就已經完全獨立了——雖然ta那個時候還沒有自主意識。

正如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人不可能踏入兩條一模一樣的河流,孩子也不可能和父母完全一樣。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是在ta的體系內最合理的,也是最符合ta自身成長秩序的,很多時候,父母會按照自己的認知來強行矯正孩子的行為,這實際上,是對孩子生長秩序的強行打擾。

為人父母需要經常提醒自己一件事:孩子是父母的,孩子是社會的,孩子更首先是ta自己的。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②很多時候,家長只需要做一個細緻的觀察者。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先哲的智慧早已經告訴我們,簡單的、樸素的,往往是最優質的。

這個道理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適合。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並不需要說很多的話,更多的時候,做一個細緻的觀察者遠比做一個聒噪的廣播器要有意義的多。

很多家長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都抱怨孩子不聽話、逆反、自己講的道理口乾舌燥依然我行我素….然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的話太多了。

再正確的道理,在講第一遍的時候是金玉良言,在講第二次的時候就平凡如草芥,到第三次,就臭如狗屎了。

做一個觀察者,首先需要父母學會閉嘴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判斷都是狹隘的、沾染了自己塵世的偏見的,但是父母往往以權威的身份,大言不慚的用自己的認知去解讀孩子的世界。

我的一個朋友家裡有一個兩歲半的小孩,有一天,她早晨拿60℃的熱水倒進烏龜缸里,結果燙死了烏龜。她爸爸勃然大怒,說孩子不懂事,甚至還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給孩子貼上了"小時候殺小動物,長大了就敢殺人"這樣的標籤。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只不過是因為她怕小烏龜冷,想給它加點熱水暖和。在孩子的世界裡有ta自己的認知,很多時候,受知識和認知水平的局限,ta的行為會顯得很"幼稚愚蠢",但是這恰恰是孩子在探索世界的過程。

父母如果肯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讓自己的嘴巴比思考"慢半拍",就不會給孩子隨便貼上那麼多"惡毒"的標籤,因為孩子遠比大人想像的更加智慧、更有同情心、更加純真。

家長很多時候做的不是父母的角色,而是"法官"或"警察"的角色,瞪著警惕的眼盯著孩子犯的錯,然後高高在上的評判孩子,著急給孩子的行為定性、判決,居高臨下的講一大堆正確無比的廢話道理,著急對孩子的"錯誤"實施處罰。

正是家長這些自以為是的行為,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增加了孩子的"被傷害感",親手製造了逆反或自卑的孩子。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③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情感支撐往往比具體的指導更有幫助

昨天我回答了悟空問答上一個關於"校園霸凌事件頻發,父母能為孩子做什麼"的問題。雖然說的是校園凌霸,但實際上對於普通的家庭教育同樣適用。

父母的愛是一個孩子一生的底氣。一般來說受到校園凌霸的欺擾的孩子,性格都比較軟弱,在遇到欺凌時多採取隱忍壓抑的應對模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迴避恰恰是最容易招致攻擊的原因之一,換句話說,越逃避,加諸於身的霸凌和欺辱越多。

為什麼一個孩子會在遭受欺凌的時候選擇隱忍和壓抑呢?根本原因是養育者沒有給到孩子心理上的支撐。

當一個孩子受到傷害時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雪上加霜的埋怨,當孩子受到委屈時得到的不是理解而是抱怨,當一個孩子受到欺辱時反而得到來自最親近的人的羞辱...諸如此類,要麼培養逆反的孩子,要麼培養懦弱的孩子。

所以,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給予孩子接納、信任、理解、共情,就等於是在給一個孩子樹立心理的堅強支撐,有愛滋養的孩子內心一定是強大的,人性善良又自帶鋒芒,既不會恃強凌弱,也不會被白白欺負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父母本身壓抑隱忍,懦弱膽小,也就等於是給孩子樹立了這樣的榜樣,在孩子心中,自己心目中的"權威"都是不堪一擊的,那麼弱小的自己一定是更加弱小的

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敢於向家長求助,受到委屈的時候敢於依靠家長,那麼這樣的孩子一般不會成為校園霸凌事件的受害者。

孩子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家長的問題,家長有力量,孩子不會弱,家長以愛滋養,孩子內心就會強大。與其講那些大道理,如果做好一個家長該盡的本分。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情感撫育和樹立規則,是家庭教育中兩項最核心的內容,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過程當中,父母的情感支撐能夠有效的緩解它的情緒,讓ta內心穩定,當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家長適當的引領——而不是教導,給到孩子的是四兩撥千斤的幫助。

對待孩子,"不求不應,有求當應則應"則是一個行為準則。怎麼"應"才是科學的"應"?"應"的內容又是什麼?這裡面的尺度需要父母細細思忖,仔細揣摩。本文給了大家一些思路,但是真正知行合一,還需要細緻的覺察和反覆的實踐。

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也是第一次為人父母,對於每個人來說,這都是無比珍貴的體驗。和孩子一起成長,做人格完善的父母,對自己,對孩子,都是最有意義的事。

家庭撫養:父母只有少做」無用功「,孩子才能按你希望的方向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