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詭異《換棺案》,竟是裝聰明的兇手,在糊弄不靠譜的仵作

清朝詭異《換棺案》,竟是裝聰明的兇手,在糊弄不靠譜的仵作

從古至今,有不少案件都需要做親子鑒定,如今的DNA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在鑒定親人血緣方面有著很高的確准率。古代沒有如此高科技的手段,故而才發明出了滴血與滴骨認親的方法。可是這種方法真的可靠嗎?今天咱們就來談談關於二者的可行性。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清代馮晟曾寫過一本書叫做《談屑》,記載的都是一些民間趣聞,書中有一個故事《換棺案》尤為吸引人。講述的是一個心存叵測的丈夫好吃懶做,總想著霸佔岳父的家產,妻子見其不上進便多說了幾句,誰知丈夫一怒之下殺害妻子,偷偷用棺材將其埋葬於自己母親的墳中,以掩人耳目。

岳父多日不見女兒,這才四處調查,疑心是女婿害死了女兒。悲痛之下便將自己的女婿告上公堂,縣官正在審訊,忽聽有人舉報說被告母親的墳墓似乎有動土痕迹。眾多衙役隨即掘開被告母親的墳墓,見棺中果然有一具女屍,只是這具女屍穿著老人的衣服,似乎確實是被告的母親。

可是縣官在查驗之後,發現該屍體的腐爛程度並不大,並不像死去多年的屍體。故此決定滴骨認親,讓原告確定棺中之女確為其子女。

仵作們將骨頭洗凈,隨即放在鍋中蒸煮,待骨頭冷卻後,刺原告一滴血於骨上,果然見血沁入骨,縣官以此作為丈夫謀害妻子的鐵證,最終將其繩之以法。

對於現代人來說,鑒於諸多的影視劇和小說的影響,大家普遍都對滴血認親十分了解,該方法是古代最為著名的鑒定血緣手段。滴血認親的方式也很簡單,一旦案件到了鑒定血緣關係的時候,負責調查案件的官員會讓人準備一盆清水。此時,需要鑒定血緣關係的兩個人都要扎破手指,每人在水中滴一滴鮮血。

如果兩滴血能夠融合在一起,就說明二者確實有親緣關係,可如果兩滴血相互排斥,則可以斷定二者並無血緣關係。滴骨認親也是同理,只是被滴骨者已經死亡,若是血液滴進骨中,則二者必有親緣關係,若血液未能深入骨中,則沒有親緣關係。

滴血認親和滴骨認親這兩種方法看似十分有效,在古代的法醫書籍中,甚至還被當作經典記錄下來,詳見於宋慈的《洗冤集錄》。古人認為,人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血是人體精華,是自己宗族的標誌,因此只有親人之骨血才能相互融合。

確切來說,滴血認親和滴骨認親二者之間有著相同的原理,也是古人唯心主義的一種思想表現。此時問題來了,滴血認親和滴骨認親是否真的靠譜?難道這兩種方法真的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通過《換棺案》的故事來看,滴骨認親似乎真的極為有效,可是小編要不好意思的告訴您,其實剛才的故事只講了一半,後面的內容我們還沒有說。

當時的縣令已經察覺到丈夫就是殺害妻子的兇手,只是苦於沒有證據,這才導演了一出「滴骨認親」的戲碼,讓兇手心虛之下自投羅網。

原來,縣令早就跟仵作有過交代,命其將屍骨洗凈後放入「水」中蒸煮,這種「水」並非尋常之水,而是能破壞骨質的「鹼水」。

為何要用鹼水呢?這就得從科學的角度出發了,按照如今的醫學理論來講,人骨的表面都有一層緻密的骨膜,只有腐朽多年的骨骼才會顯現出蜂窩狀的疏鬆態。人血作為液體滴在新骨之上,無論雙方是否為親人,都不可能融合,這只是一個很簡單的科學常識。反之,人血若是滴在疏鬆的骨質上,就會很容易被吸收,其中與雙方是否有親緣也毫無關係。

用鹼水蒸煮新骨,就能很輕鬆的破壞骨骼上的骨膜,從而達到疏鬆骨質的目的,以便於血液沁入骨中,這些都是縣令的良苦用心。

綜合來看,在古代,無論是滴血認親還是滴骨認親,都具有相當大的不科學性。只是古人巧妙的利用了其「科學性」與「普及性」,將之作為重要證據來給兇手定罪,當然,對於迷信的古人而言,這種方法也肯定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

幸運的是,如今的DNA檢驗技術已經極為成熟,人們可以依據該技術進行親子鑒定,甚至警方還能以此來追蹤兇犯,細細想來的確是人類刑偵發展史上的一大幸事。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清查銀庫,使出一個誰都不願用的「招」,獲得皇帝的信任
朱元璋下禁棋令,為何他兒子編寫棋譜,背後的秘密一般人想不到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