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水滸傳中,為什麼端午節也叫「蕤賓節」?

水滸傳中,為什麼端午節也叫「蕤賓節」?

《淺說水滸》第137期(文/焦目)

水滸中,除了寫到很多人物和故事,還說了不少關於宋元時期的文化,包括當時人們的習俗語言、各種稱呼、官職大小以及服飾、飲食等等。另外,書中還多次寫節日,比如張都監宴請武松時,是在中秋之際;梁山大聚義後,宋江曾經搞過一次「賞菊大會」,時間是在重陽節;而李逵等人在在元宵節時,去東京賞燈,後來還大鬧汴梁城。

而改變了楊志命運的那次晚宴,則是在端午節。

當時梁中書和夫人正在家中歡聚,考慮到老丈人蔡京的生日馬上就要到了,所以他要找個人去送禮。楊志剛剛和周瑾、索超等人比武,被提拔為提轄使。經夫人點撥,梁中書後來想到了楊志,結果直接造成楊志後面落草二龍山。

水滸中,對端午節的稱呼有兩個,一個是「端陽節」,一個是「蕤賓節」。

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後堂家宴,慶賀端陽。……當日家宴,午牌至二更方散。——《水滸傳》

端陽節好理解,所謂端就是開始,五月是仲夏,順陽而上,所以端午也叫端陽。當然也有人覺得是「午」「五」相通,五是陽數,所以端午也叫端五或者端陽。可為什麼端午節還叫「蕤賓節」呢?

先來說說「蕤賓」。

所謂「蕤賓」(讀音ruí bīn),本來是指古代音樂中,十二律里的一個調子。十二律分為六陽律,即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以及六陰律,即大呂、夾鍾、中呂、林鐘、南呂、應鐘。

據說十二律起源於黃帝時期,當時的樂師伶倫,按從低到高的次序,將12根竹管排列好,分為律管和呂管。竹管的管口上下不同,上面齊平,下邊長短不一,並留有45度的斜口,插到土裡面。竹管掏空,裡面灌滿用蘆葦膜燒成的灰。

放灰幹什麼呢?是為了測定時令節氣。竹管埋在西北的陰山腳下,周圍用布幔遮蔽,外面築室,做到密不透風,緊接著就是觀察和記錄了。比如冬至到了,一陽生起,第一根九寸長的竹管中,輕灰就會自動飛出來,同時發出聲音,反過來,通過竹管里的輕灰,也能推測冬至。如此一來,音律、節氣和時間就都有了。

這種通過音律來定時間和節氣的方法,就是千字文中所提到的「律呂調陽」。

總之,音樂和時間是可以對應的,十二律對應了十二月份。

但古代曆法是不定的,夏朝、商朝和周朝的曆法各不相同。比如同樣是開年第一月,對應今天的曆法來算,夏朝是十一月,商朝是十二月,周朝才和我們今天一樣。最後就有了不成文的規定,即樂律中的蕤賓與五月對應。所以,蕤賓就成了農曆五月的代稱。

而端午在五月初五,也叫五月節,而蕤賓又代指五月,於是端午節也可以稱之為「蕤賓節」了。

實際上,端午節的稱呼有很多,它還可以叫粽子節、龍舟節、端禮節、五黃節、解粽節甚至叫屈原節、女兒節等,不完全統計也有20多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晚清老照片:清朝官員公堂審案的真實情景,李鴻章和他的孫子們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