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以文會友,不亦快哉

以文會友,不亦快哉

編者按

芒種,一個寓意收穫的節氣;端午,一個揮灑著拼搏者汗水的節日。今年的高考別有一番滋味,空氣中飄蕩著北國小麥熟透了的自然芬芳和江南米粽誘人的馥郁味道,為上千萬高考考生提供著能量,滋養著智慧。

每年高考,語文大作文是繞不過去的熱點話題。綜觀近年來的高考作文題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植中國大地,二是注重文化交融。

今天的中國,正順應歷史大勢,張開雙臂擁抱世界;今天的世界,正順應時代潮流,報之以微笑走向中國。「一帶一路」連接起東西方世界,它搭建起的橋樑,溝通的不僅是經貿往來,更是文明的交融。今年,我們的「高考作文大家寫」專版,特意邀請了一些在華留學生和在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來共同寫作高考作文,讓他們分別以「世界看中國」和「中國看世界」的不同視角,為我們勾勒文明的交融!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以文會友,不亦快哉!

我與中國音樂的情緣

[蒙古國] 昂哈吉雅

「灰塵也有它的聲音」,這是蒙古一位著名配音導演說過的一句話,他也是我最欽佩的人,我的姥爺。姥爺對音樂有敏銳的感受力和熱愛,他對音樂的執著與追求,感染著我們全家人對音樂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常說:「沒有敏感的內心和非凡的感知力,怎能體會到音樂蘊含的寧靜致遠、空靈平和的意境?」

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情感的藝術,美好的音樂作品能為人們帶來無比的快樂和放鬆感,能滋養人的精神與心靈。在傾聽和比較了許多國家不同風格的異域音樂後,我對有「中國味」的東方音樂情有獨鍾,並引發了我更有意識地去尋找音樂中的「中國味」。

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的中國音樂,是電視劇《西遊記》的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這首節奏明快、韻律優美,飽含「中國味」的曲子讓我對這部電視劇充滿了追憶,更激發了我對中國的興趣,讓我產生了學習漢語的念頭。直到來中國留學,我才真正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中國音樂。在吉林歌舞團培訓的時候,我曾接觸到中國的樂器二胡,它雖然看起來小小的,只有兩根線,可一旦演奏起來,旋律嗚唱出的卻是最誘人的甜蜜。

音樂離不開舞蹈,培訓期間我還曾在《茉莉花》的伴奏下起舞,我深深感受到這首中國民樂給人帶來的幸福與靈動是如此美妙。而這些,僅僅是中國音樂之美的冰山一角。

當我學東北二人轉《豬八戒背媳婦》時,我能感受到音樂裡面的「中國味」是詼諧、幽默與歡樂;當我與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朋友們一起合唱《我愛你,中國》時,這裡面的「中國味」是團結友誼與自豪振奮的精神。這些親身經歷讓我強烈地愛上了中國音樂。中國有句話說「百聞不如一見」,確實如此。聽僅僅是一種感覺,自己體驗才是真正地從骨子裡感受音樂的魅力。

我是土生土長的蒙古烏蘭巴託人,人們一說起蒙古就會想起草原空闊、綠地藍天、馬牛漫山。在蒙古最有名的民歌是「長調民歌」,最有特色的樂器是馬頭琴。而說起中國的音樂和樂器,內涵更廣闊、種類更多樣。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而我因為「中國味」的音樂與中國結緣,因為學漢語,接觸了解到豐富多彩的中國音樂,感覺自己無比幸運。

在中國多年的學習,使我覺得自己已經是半個中國人,可能比很多中國人還喜歡中國音樂,因為中國音樂已經是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一部分。快樂時、悲傷時、寂寞時、興奮時,它一直陪著我、安慰我、激勵我。對我來說,學一門外語不只是為了工作和交流,更是讓我了解和學習中國音樂藝術的基石。它為我打開了中國音樂的大門,將來我還會不停地去尋找、學習與傳播「中國味」。

(作者系大連外國語大學研究生,文章主題來自上海卷)

我勞動,故我在

[韓國] 李燦周

復興中學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要演講的內容是勞動的理由。勞動是指人為了生存而進行的所有活動。人類為了生存,並不是單純地靠本能去適應自然,而是通過勞動積累經驗,同時生產生存所需的工具,這才使得人類具有調節自然的能力。總而言之,勞動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但是,很多人對勞動持否定態度。有人說,「勞動太占時間了!」我不這麼認為。那麼大家覺得通過勞動能得到什麼?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呀,科學技術的發展呀,錢呀,都是對的。但是我們忘記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通過勞動可以開發自己,學習愛自己的方法。

我舉一個勞動歌謠的例子。勞動歌謠是勞動時唱的歌曲。一般歌曲的內容中,表現與農耕相關的勞動禮讚最多,也就是說,這是人們為了享受勞動、提高工作效率而創作的歌曲。當然,也有的歌曲表現了沒有勞動成果的話,生活的艱難和空虛。人們就這樣通過勞動生存。在這種勞動形式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形成和發展。

那麼,大家每天勞動幾個小時呢?現在,我要向大家講述一個學生的平凡生活。這個學生,起床後幫著為家人準備早餐的母親把飯菜端到桌上,飯後洗碗。上學的路上,他替父親把家裡的垃圾扔掉。到了學校,他打掃教室,領取學校為班裡的同學提供的牛奶。然後幫老師整理試卷。吃完飯呢,把空碗端回原處。晚上為了在舒適的環境中學習,打掃了房間。

這個學生在這一天里勞動了幾個小時呢?從睜開眼睛到入睡,他一直在勞動。那麼,那些是為了誰做的呢?是為了家人,為了同班同學們,為了老師,為了供餐的阿姨們,也是為了自己。這個學生一天到晚的勞動有沒有物質上的報酬呢?沒有。這說明為自己身邊的人,為自己而做的行為其實也是勞動。

從勞動的文化層面看,勞動有改變自身本性、發展潛能,有意識地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進行控制、調節和處理的力量。勞動是自然的生存本能,是開發自己、擴大學習的手段。勞動是辛苦的呀,是困難的呀,別這麼消極地想。我想勞動就是實踐我先關心別人、愛護別人的另一個方法。而且,讓我感覺到自己活著,讓我的存在本身變得有價值。

請大家熱愛勞動。剝奪大家時間和自由的不是勞動,而是拒絕勞動的懶惰心態。我希望大家通過了解並實踐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認識到自己是多麼有價值,是多麼寶貴的存在。

(作者系浙江大學學生,文章主題來自全國Ⅰ卷)

馬老師和她的學生們

[哈薩克] 白婉淑

馬老師今年六十五歲了。她這一輩子沒有結過婚,也沒有孩子。

馬老師接我們班時,我們屬於全校兩千多名學生里最差的、最難管理的一群學生。我們班有的是留守兒童、有的是孤兒,大多數是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

在馬老師接我們那一天,我聽到了校長悄悄地說:「沒希望的班都像野狼。能再堅持兩年就不錯了。」馬老師搖了搖頭也沒說什麼。

在馬老師第一天上課的時候,李婷突然跳起來了,大聲喊著「蛇」,跑出教室了。其他女同學連喊帶哭也跑出教室了。只有李偉同學一個人在門口大聲地笑。幾分鐘後,馬老師手裡抓著一條不到一米的游蛇,從教室里出來了。

不知道馬老師的腦子裡當時想什麼呢?後悔?害怕?討厭?說不定。但是從這一次,馬老師和李偉之間的冷戰開始了。

李偉跟奶奶一起住,他最不喜歡的,就是別人管他叫留守兒童。他說他父母每一年至少回來看他一次,但我們從沒見過他的父母。所以大家都默認李偉在撒謊。

李偉每一節課都會想不同的辦法欺負馬老師。給老師的凳子上倒墨水、油等液體,算是李偉最無害的調皮。有一次,李偉從馬麗手裡把書包搶來了,然後在扔給小王的時候,不小心打破了窗戶玻璃。就在這一刻,馬老師進教室了。馬麗哭著開始告狀。大家都明白,小王和李偉都要受到學校的嚴格處分了,最起碼得賠新的玻璃。

這時,馬老師慢慢走到破玻璃跟前,對小王說:「快去把書包拿回來,大家今天不上課。」然後看著李偉說:「你,跟我走。」我們不知道馬老師帶李偉去哪兒了,也不知道後面發生什麼了。但是第二天來上課的時候,馬老師自己安裝新的玻璃,李偉幫馬老師遞釘子、協助。

班裡不只是李偉一個人淘氣。由於我們班的同學總是跟其他班的學生打架,學校把我們班安排在後勤服務樓里上課。馬老師看到這種情況,開著玩笑說:「我們不一樣,我們是特別的!」

馬老師在帶我們第三年的時候,我們班同學在全校年度知識競賽中獲得了六個獎。當然,其他班比我們拿到更多成績。但是對於我們「沒有希望」的「野狼」學生來說,這是很大的自我挑戰。這一年,我們班又被安排到學校綜合樓里上課了。馬老師帶我們第四年的時候,我們已經成為學校的冠軍班級了:70%的獎勵都是我們班的,李偉拿了三項大獎,我跟馬麗一人拿了四項。

今天是我們的最後一節課。馬老師還是沒有結婚。但是馬老師有了孩子——27個孩子。

(作者系西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本名VANSHU KELIME,文章主題來自全國Ⅲ卷)

「作者」亦「讀者」

葉天聲

「海風從遠處吹來,發覺這人生悲歡看一看也無妨。如同看一場電影,也不必為主角擔心太久。」周末獨自一人來到大樓的地下一層,坐在座椅上思考著一位剛剛步入30歲的旅行家兼作家吳忠全的話。全場只有我19歲,上個月剛剛19歲,還沒有步入20歲年華。剛好,這位旅行家兼作家新年之際迎來了他的30歲生日。說是在慶祝,實際上他坦白新年鐘聲敲響之時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我一向很外向,喜歡抓住身邊的各種機會。當主持人允許我們觀眾提問的時候,我第一個興奮地舉起了手:「30歲前的您遊走了那麼多地方,您的青春一定過得很充實吧?我即將步入20歲,您對我有什麼建議嗎?」

我們很多人都喜歡曬出自己生活中最光鮮的一面,但生活依然會帶給我們遺憾和失望。或者說,是那種與別人生活的攀比導致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失落感。朋友圈、微博、臉書,朋友的壓力已經充斥了生活的各個角落。自己是生活的「作者」已經成為奢望,因為我們的「作品」在不斷地為了迎合別的「讀者」的目光而被修改。

「藝術的意義是生活的本質」,在我剛剛到美術館實習的時候並不理解這位藝術家的話。10天過去了,當自己每一天都盯著一段長7.6厘米的繩子——這件創作於1974年的藝術品時,我有了發自內心的感觸。理查德·塔特爾先生追隨自己的內心而創作,在上世紀70年代波普藝術流行的背景之下,他堅持了自己的創作風格,將生活中的線作為創作材料,致力於對生活材料的應用。雖然作者本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但在1974年展出這件取名為繩索的作品時,在「讀者」面前引發了強烈的反響與爭議。是啊,就算自己不被別人左右,也會在與社會的接觸當中被「讀者」議論。但塔特爾不為所動,繼續追隨內心進行創作,自己重新定義了藝術,也改變了藝術。

稍微走了點神,我又回到了這次的交流會中。「不要在乎別人的目光,抓住自己生活中的機會,最後你會發現,別人其實並不在意你的存在。」那位旅行家兼作家說。

不論是步入30歲的青年作家,還是78歲的老藝術家,還是我們每一個「作者」,都應該為自己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成為自己的「讀者」。

(作者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學生,文章主題來自浙江卷)

文明的韌性

吳碧影

今日中國,正以世界矚目的「中國速度」呼嘯駛過幾千年的貧窮與落後,一掃往日被蹂躪的創傷,以獨立自強的「中國創造」向世界展現大國風采。可回看「歷史水位」的警戒線,19世紀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國門,國土不整,山河不再;日本侵華東三省淪陷,中國人民在屈辱和病痛中抗爭;國共內戰,同胞遙望遠方,不見故鄉,只得高嘆「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

歷史的車輪碾過時光,中華民族既曾享榮光時刻,又歷經風雨飄搖。單剪出一段歷史,也許太混雜、太粗糙,但正因其純度不高,才凸顯鍛造冶煉的重要,就像泥土的塑陶過程。五千年的歷史將文明不斷鑄造、再鑄造,不僅需要重複尋土、制坯、燒冶等一系列過程,而因其柔軟還需承擔隨時碎裂的風險。但不懂屈辱是無法了解自由的,正如貝多芬說苦難是上帝的禮物。當你拿到歷經隱忍的陶器時,你感受到的是厚重、心安,這種厚重是從靈魂深處傳來的大地氣息,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底蘊,是歷經滄桑的領悟。那種厚重感,正是在浩瀚的民族歷史中,在兵荒馬亂中煉就絕世陶器。世間滄海蒼天,最讓人消受不住的是文明對堅韌的嚮往。

這嚮往促使歷史的車輪拽著民族的記憶飛速離開苦痛的起點,向反思和再奮鬥的路上英勇向前。正如群星的璀璨是在黑夜來臨後瀰漫的,燎原的火光是在零星微光快滅時成就的,正是困境和磨難才使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奮勇抗敵。無論是抗日戰爭的保家衛國,還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外交姿態,中華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在歷史和實踐中深挖自己的靈魂寶藏,增添智慧與韌度,釋放勇氣、希望和愛。

中華文明的堅韌還得益於人民的韌性。五千年的文化將中華民族釀造為一壺豪情萬丈的佳釀,讓你既擁有漸入愁腸的月光,又擁有繡口一吐的盛唐。它讓你哀號、啼笑、享樂、怡然自得,讓你體會愛恨情仇的百種版本,知曉喜怒哀樂的千種表達:既可如屈子千年一嘆,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也可在月明星稀之時,對長空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或在落紅處低聲吟唱,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檯濕綾綃。

但當然,延續文明的韌性也需知往鑒今。若是不能時時懷著一顆謙卑的心,就會如同鬆了弦的琴,硬了筋的舞者,失去了通向自由的通途。人們對某些文化的反抗不無道理。如若我們縱容青少年退學,只為成為「C位網紅」;將文化素質教育丟在一邊,但憑「顏值」「錦鯉」度日;人人都是低頭族,卻不曾低頭念書,那文明該如何賡續?鋪天蓋地的低俗文化驅逐了本應對高雅文化的熱愛,將五千年文化綉成的月光、佳釀和盛唐變成了娛樂沒有圈的迷惘、手機上的想像和千篇一律「韓流」的模樣。

其實文化長河源遠流長的秘訣一直都在於彈性的最低值。只有全民彈性最低值的提高,文明的韌性才能得到增強,書店的真實熱絡才非僅為「打卡」,熱搜排行榜的常客才能包含「娛樂圈外人士」,而我們也不僅低頭看手機,更抬頭仰望明月光。不忘歷史初心,牢記復興使命,方能自愛自強,有韌則剛,用千磨萬擊還堅勁,用星星之火燎荒原!

(作者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文章主題來自北京卷)

勞動讓生活更美好

梁雨菲

復興中學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想來談一談勞動這個主題。不知道勞動在大家眼中意味著什麼,有人可能覺得這是一種很煩很累的體力活,充滿著機械性,沒有任何意義;有人可能覺得勞動非常浪費時間,選擇用錢僱人代勞,在當下人工智慧發展如此迅猛的時代,可能過不了多久機器人就可以替代人操持家務了。既然勞動費時費力,也很容易被替代,那勞動的價值究竟是什麼呢?

在我看來,勞動之所以是人作為人存在的基礎之一,也是人和動物的差別之處。地球上其他生靈只會為了基本生存需要而去進食、飲水、繁衍,而人最初嘗試活下去、建立部落時就已經開始勞動了。雖然他們最開始也只是為了生存去打獵生火,但逐漸地,我們的祖先也會順著本能,為了提高生活標準而去建房子、創造字元、繪製壁畫、冶煉容器、釀酒……在人類社會發展還處在朦朧期,人類的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的時候,勞動就是他們活著的意義。勞動,表面上是在「幹活」,但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生活:為自己和族群建造庇護所,抗擊風吹雨打;創造字元和繪製壁畫,與同伴更好地交流;在大自然的饋贈中發現自己愛吃的穀物和水果,釀酒;製作容器能更方便地進食等等。這些都是很粗淺的例子,但當我們從現在這個物質極度豐富的地球跳脫出來回到幾千年前的時候,就能發現被當代人愈加輕視的勞動,竟可以是為人之本,是一步一步創造未來和更好生活的基石。

讓我們再把時鐘撥回到2019年的今天,為什麼大家都不愛勞動了?我們顯然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學習、工作、和家人朋友相處、在虛擬世界沉浸自我。現在的生活方式光怪陸離;生活節奏也像一個失控的節拍器,快得讓人心慌。每個人都像一個鋼琴初學者,還沒彈熟譜子就被老師調快了節奏,手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

不論在哪個時代,生活就是生活。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覺得疲於奔命,沒有幸福感,我覺得很大程度上是大家疏忽了勞動的價值,忘記了我們作為一個人必不可少的這部分。沒錯,勞動確實要花上一段時間,但在這段時間裡,你可以跳脫出快節奏的軌道,就把自己交給要做的這件事情上,用雙手親自把一件事情完成,哪怕是清理地面或是澆花這樣的小事,在做完之後,可以馬上看到這片地方因為你的付出而變得整潔,這盆植物在你的幫助下重現生機。這種勞動是立竿見影、馬上可以看到效果和回報的,會給予超出你意料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我們現在還是學生,人生重心還是學習,但我想在這裡呼籲大家不要忽視勞動的價值。它可以幫你在無力沮喪的時候轉移注意力,馬上給予你成就感;它也可以作為你休息放鬆的選項之一。請大家銘記在心:勞動永遠可以讓生活變得更好。

(作者系丹麥北菲茵民眾學院遊學學生,文章主題來自全國Ⅰ卷)

2019年的色彩

蘇暢

「六二年那麼呼兒嘿,建林場那麼呼兒嘿。」飽含熱血的塞罕壩精神把我的思緒牽引到荒原沙地變作浩瀚林海的奇蹟之中。幾十年過去,綠色事業還在繼續。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2019年的調色盤裡會增添更多生態文明的綠色。

有那麼一段日子,我們渴望綠色。或許是戴著令人呼吸不暢的防霾口罩走在灰濛濛街上的那一刻;或許是樹木在非法伐木者的手中轟然倒下,作鳥獸散的那一刻;又或許是小區旁的水溝被垃圾堵塞散發出刺鼻味道的那一刻。但近年來,我們逐漸摘下了防霾口罩,我們享受著樹蔭,我們看到清澈的河水在潺潺流動。

不知從何時起,春季里的漫天黃沙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城市中出現的花草和濕地。城市森林面積不斷擴大、公園綠地不斷建設、水系治理不斷強化,綠色逐漸成為居民們生活中的保護網。

4月,北京市東城區首個智能垃圾分類箱投入使用。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回收,這對於節約資源、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等方面都將起到巨大的作用。傳統的垃圾填埋處理方式對環境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都造成極大的惡劣影響。垃圾分類的實施象徵著我們向綠色生活又邁進了一大步。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但巧用積分鼓勵機制從垃圾分類培養人們的環保意識,我相信這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流行的生活方式。

隨著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的開幕,中國也向世界各國展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與成果。以園藝為媒介,牢固「綠色生活」理念,共同建設「美麗家園」。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倡導的一樣,「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築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生態文明建設日益成為中心議題,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也日益顯現。

如何讓2019年的生態綠色更加濃郁,這是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思考的問題。「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堅持綠色理念,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道路才是正確選擇。

當我們摘下口罩,打開窗,聞一聞暖烘烘的摻雜著青青綠草香氣的陽光,會覺得我們現在為綠色所做的一切,都有它的意義。

(作者系首都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生,現被韓國慶熙大學擬錄取,文章主題來自北京卷)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08日第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大學院系治理現代化面臨哪些瓶頸
?盧邁:將孩子擺在政策制定和財政支出優先項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