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抱歉,黃磊的教育方式我們無法複製

抱歉,黃磊的教育方式我們無法複製

1

前幾天,黃磊女兒多多的發色登上了微博熱搜。

起因是多媽孫莉po了一張多多和妹妹的照片,照片里,多多染了一頭時尚的紫發,在鏡頭前巧笑嫣然。

實際上,除了這次染髮外,黃多多把塗口紅、戴耳釘、戴戒指、做指甲等等全部做完了。

黃磊家的小女兒才7歲,也和姐姐一樣打耳洞、塗指甲,探索這個世界。

網友們紛紛化身檸檬精,表達自己的羨慕。

許多家長看完之後覺得非常心動,覺得自己也要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允許女兒在學校塗口紅、染髮、做指甲、打耳洞、戴戒指。

還有許多公眾號撰文,大讚黃磊對於兩個女兒的教育方式很開明,值得推廣和借鑒。

挺好的,我也很喜歡黃多多和妹妹,一個13歲的女孩,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多麼難能可貴,而且遇到這麼開明的父母,算是一輩子的幸事。

但是我要說的是,黃磊確實做得挺好的,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值得我們普通人推廣。

首先說黃多多讀的那個學校,是北京市某國際學校,小學初中高中十二年制,高中畢業後就可以出國留學,大概率不會參加中國高考。

學費也相當昂貴,每年就需要將近13萬,對年入幾千萬的黃磊來說不算什麼,但在普通工薪階層眼裡,無異於天文數字。

這個學校注重的是個性、才藝和綜合能力的培養,走的是素質教育的路線

黃多多染髮、戴耳環、做指甲,在這樣的學校是極其正常的,並不會對她的學習造成干擾。

但是我們普通的孩子,這樣會顯得像一個異類,老師、教導主任都會過問。

因為你來學校就是把書念好,通過高考考入名校,靠知識改變命運,我們走的是普通教育的路線。

黃多多兩歲就開始在話劇裡面參演,十年間走過40多個城市,演出了近500餘場,賴聲川這樣的導演直接上手指導她(賴聲川有多牛逼可以自行百度)。

黃多多的母語,可以說是英語,她7歲的時候就開始用英文寫劇本了。

8歲的時候,黃多多已經翻譯3本英文小說。

10歲的時候,黃多多就開始給《小王子》、《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和大導演斯皮爾伯格同台交流,也是絲毫不露怯。

此外,黃多多還會鋼琴:

會小提琴:

會自己設計並製作禮服:

小小年紀,在巴黎Bonpoint大秀絲毫不怯場,氣場十足。

和巴黎當地的名媛貴族玩在一起也非常融洽。

去年黃多多和何炅合作演出《水中之書》,已經非常自然、成熟,和大人沒有兩樣。

黃磊是按照一個公主的標準在培養她,而且培養得很好,如果我是黃磊,也會這樣做。

黃多多是黃磊的女兒,她並不需要靠知識、靠讀書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她只需要培養自己綜合素質,培養自己的個性。

染髮、塗口紅、打耳洞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如果我們家長只看到這部分,就會深受其害。

培養一個黃多多,起碼幾百萬到千萬都不止,而我們普通家庭如何承擔得起?

所以,無視這一層面的因素,試圖把黃磊的教育方式套用到每個中國孩子身上,是不現實的。

對大多數出身平凡的普通孩子來說,素質教育、個性化培養只是可望不可及的童話。

他們的父母所能提供的最好條件,就是讓他們安安穩穩地坐在課堂里,從書本中汲取養分。

通過一場相對公平的考試,來改寫自己的命運。

這就是普通教育,是我們大多數人曾經走過的路,也是現在的許多孩子正在走的路。

普通教育從誕生起就飽受詬病,但如果換成素質教育,那將會是有錢人互拼的時代,我們普通人的機會更少。

公道地說,普通教育是目前普通人家孩子唯一的上升通道,也是目前最大程度做到公平的東西,在考試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2

去年,杭州的一對雙胞胎姐妹火了,因為她們分別被牛津和劍橋錄取。

姐妹倆不僅成績優異,而且精通四國語言、興趣愛好廣泛。

姐姐馮亞晞在面試牛津大學的時候,和面試官侃侃而談塔羅牌神秘學,還聊到對運動和政治的看法。

妹妹馮亞晗喜歡滑雪、長跑、觀星,還對古文化發展有獨到的見解,曾經研究過古波斯楔形文字。

姐妹倆的母親說,她讓女兒們接受的,是素質教育,最大程度上發展了孩子的個性。

姐妹倆初中讀的是杭州一所「貴族中學」的國際班,每學期的學費是8萬。

之後去美國讀了一所較好的私立高中,每年學費是50萬人民幣。

在中國,能為孩子提供這樣條件的家庭有多少?

寥寥無幾。

哪怕只是培養一些才藝方面的「素質」,每節課也要花好幾百,如果請個私教就更貴了。

城市的中產階級,咬咬牙或許能付得起,但小城鎮以及偏遠農村地區的家長呢?他們有多餘的金錢去讓孩子學這些嗎?

普通教育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將不同階層的孩子拉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只要努力學習書本上的知識,就有逆襲的可能。

美國曾針對貧民區孩子設立了一種公立學校,名字叫KIPP,意思是「知識就是力量」。

剛入學的時候,底層孩子比中產孩子的水準要低兩個年級,但沒多久,就追上了進度。

秘訣是什麼?是KIPP和中國一樣,實行普通教育。

在KIPP學校里,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考上大學。

從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孩子們必須一直待在學校里,校規特別嚴格,完全的軍事化管理。

放學後也輕鬆不到哪去,繁重的作業讓很多孩子做到深夜。

效果是立竿見影的。

KIPP極大改善了美國教育不公的狀況,窮民區的孩子不再終日與毒品、槍擊、動亂為伍,而是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格,並且有了在社會上立足的本領。

你問我為什麼支持普通教育,這就是答案。

素質教育很美好,但同時也很奢侈,是有錢人的遊戲。

對窮人階層的孩子來說,普通教育才是最實惠、也最穩妥的成才路徑。

3

近幾年盛行一種論調:寒門再難出貴子。

於是,「讀書無用論」又開始甚囂塵上,許多出身底層的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厭學情緒,他們覺得,反正讀了也沒用,還不如早點出去闖蕩。

但現實終有一天會告訴他們:讀書,依然是寒門學子改變命運的最好途徑。

曾經看過一部很扎心的紀錄片,叫《出路》。

導演花了6年時間,跟拍3個來自不同階層的孩子,真實記錄他們的掙扎與迷惘。

馬百娟,來自甘肅省會寧縣的偏僻山村,最大的夢想是長大了去北京上大學。

袁晗寒,北京女孩,父母都是高收入的知識分子。

兩個女孩都輟學了,只不過馬百娟是被迫,而袁晗寒則是自己覺得「上學沒什麼意思」。

她們輟學之後的路天差地別,馬百娟到城裡找月薪1千的工作,沒人要,最後只能回到村裡,嫁給表哥,早早地結婚生娃。

而袁晗寒,她開過酒吧、去德國學習藝術、在國內公司實習,做了大量的嘗試後,開了一家藝術投資公司。

紀錄片里還有一個叫徐佳的男孩,他的家在一個小鎮上,父母都是農民工。

父親堅信讀書才能改變命運,說就算跪在地上也要讓他上大學。

但徐佳高考連續失利了兩次,後來父親去世,他咬著牙第三次備考,終於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大學,按部就班地在城市紮根,結婚生子。

對窮人來說,讀書真的是唯一的上升通道,如果放棄,基本就等同於斷絕了人生的一切可能。

拚命讀書,即使無法大富大貴,至少可以超越自己原先的階層,不用像父輩一樣暗無天日地打苦工。

而自己的下一代,也因此擁有了比自己更好的條件,他們可以踏著自己的肩膀,飛向更廣闊的天空。

讀書苦嗎?苦。

但為之奮鬥過的人,會懂得其中的快樂和甜蜜。

「冰花男孩」的照片走紅網路的時候,他對記者說的一句話讓我特別感動:

「上學冷,但並不辛苦。」

恰恰是那些艱難的積累、那些在燈下苦讀的日子,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一種掌控感,讓我們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快樂。

這種快樂,比放學後玩遊戲、看電視的那種空洞的快樂,要真實得多。

豆瓣高分紀錄片《高三》里,班主任王錦春堅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這群農村孩子的命運。

他告訴學生們:「讀書不會讀死人的,你就拿出半條命來讀就可以了。」

這是我們都經歷過的高中:

沒有嬉笑,沒有娛樂,每天反覆地記誦知識,啃下一本本厚厚的習題集。

十年後,有記者回訪當年紀錄片里的同學,他們想知道,這麼多年過去,學生們還相信讀書改變命運嗎?

結果,所有接受採訪的同學都回答:相信。

滿意現狀的,感謝高中時自己的努力;

對現狀不滿意的,後悔自己讀書時不夠拚命。

我也來自農村,如果沒有通過高考走出來,我現在可能在務農,也可能在流水線上打工。

高中有多苦,我現在都記憶猶新。

每天晚上10點多宿舍熄燈後,還要打著手電筒在被窩裡背書,第二天依然早早起床,踏著濕冷的空氣走向教室。

每一天,腦子裡都塞滿了各個學科的知識,身體的承受力也似乎到了極限。

快要崩潰的時候,我會看看床頭上貼的一段話,那是我從一本雜誌上摘抄下來的:

在生命最新鮮的時候,我們奮鬥過,奮鬥得那麼單純。

很多年很多年之後,回想起那段日子,你都覺得生命里真的灑滿了陽光,你會為自己感到驕傲。

現在,很多年過去了,我真的很懷念那時候拚命的自己,我慶幸沒有在最好的年紀選擇安逸。

高考來臨,我想對每一位正在奮戰的學子說:

永遠不要懷疑努力的意義,讀書這件事,真的很酷!

《讀者·原創版》

讀者傳媒綜合性新銳原創青年雜誌

2019年破季訂閱正在進行中

隨時隨心 全國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原創版 的精彩文章:

工作後,哪些道理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我們終於活成了大多數」

TAG:讀者·原創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