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孢粉研究揭示中國南方末次盛冰期以來的植被變化

孢粉研究揭示中國南方末次盛冰期以來的植被變化

地球氣候自末次盛冰期約2萬年前開始逐步回暖,適宜的氣候條件促成了全新世農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先民從早期採集與漁獵為主的游弋生產生活方式,逐漸轉變到以農耕文明定居生產生活方式。這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當時環境的變化密切相關聯,對當今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南方植被自末次盛冰期以來曾發生過重大的變化,鑒於資料的局限,人們對這一變化的具體過程及其與人類農耕生活的聯繫,仍缺乏全面的了解。

為了更好地解譯中國南方末次盛冰期以來植被隨氣候波動的變化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偉銘、副研究員舒軍武和助理研究員陳煒,以及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春海等組成的研究團隊,以中國南方現有資料為基礎,在一些研究薄弱區獲得20個湖泊/泥炭剖面鑽孔開展研究,最後選取14個點位的孢粉數據用於恢復過去約2萬年以來的植被變化過程。最近《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英文版同時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

研究團隊首次給出中國南方距今1.8萬年、9000年和6000年前後的植被分帶圖和各區域植物的分布特徵。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植被自約2萬年以來的變化規律,總體上與末次盛冰期後全球氣候變化過程相吻合,距今1.8萬年前後的溫帶植被可以向南延伸到現在的南亞熱帶區,反映當時氣候雖然已開始回暖,但植被性質多少還保留了部分前期冰期氣候特徵。研究區全新世大暖期期間的植被特徵明顯,距今9000年和6000年植被的特徵頗為相似,一方面反映了當時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發展趨勢,另一方面還由於中國南方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推測距今9000年以來長期的強季風氣候,可能是主導當時植被分布及其與現在逐步趨同的主要原因。

高分辨孢粉研究表明,一些末次盛冰期以來的氣候事件雖然在部分地層剖面中有所顯示,但對當地植被的總體性質影響有限。研究區植被除受到全球性氣候變化的制約外,季風氣候的演化與發展同樣構成重要的影響。人類活動在距今9000年和6000年植被圖中反映不明顯,說明早期農作活動對原始植被影響較小。人類活動對植被的影響,一般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比研究區其它地區要早,影響也更加明顯。全新世大暖期海平面的上升對當時植被的分布可能也構成一定的影響,如東錢湖、白馬湖和湘湖等湖相沉積中都記錄到了早全新世大規模的海侵事件。

該研究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助。

中國南方植被分帶圖(a)現代植被分帶圖;(b)18ka BP植被分帶圖;(c)9ka BP植被分帶圖;(d)6ka BP植被分帶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研究發現狼瘡特異性B細胞干預新靶點
端午節,賽龍舟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