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功用及演變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把魏徵比作「鑒」,魏徵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時常想念魏徵,所以便有此感嘆。
鑒:鏡子、照、觀察
這是「鑒」的基本意思,既然有鏡子,和照的意思,那麼,想像中的「鑒」該是下面的這個樣子!
那你就錯了……
上面的是貨真價實的銅鏡,可不是今天要說的「鑒」,「鑒」雖有鏡子的意思,但卻與鏡有所區別。
《說文解字》里說:「鑒,大盆也,一曰鑒諸,可以取明水於月」。所以,鑒就相當於大盆。
現在大概不會有人想要用盆作鏡了,但是古人在還沒有廣泛使用銅鏡之前,就是用「鑒」作鏡子使用。而對於「鑒」的由來,甲骨文的鑒字作了最好的說明。
甲骨文,鑒
甲骨文中「鑒」的字形就是一個人站在一個盆前,並且可以發現這個人的頭是明顯向前探視的感覺。
象形字典網截圖
可以想像最初古人整理儀錶妝容的方式無非是「臨水照人」、「臨井照人」(大概水太深,也太危險),「蓄水為鏡」已經算是聰明之舉……慢慢發展到後來的「鑒」,已經可以說是一項實用發明了。
而早期的鑒為陶制,到了春秋時期才有了銅製鑒,本期介紹的便是「銅鑒」。
鑒:水器,大型盆狀器物、深腹、圈足或平底。
圓鑒,高24.7、口徑51.7cm,戰國湖北省博物館
除了圓鑒,還有方鑒。方鑒的稜角更有美感。
蔡侯申方鑒,中國國家博物館
吳王光鑒,中國國家博物館
吳王夫差鑒,高45厘米、口徑73厘米、重45公斤,上海博物館
銅鑒作為鏡子使用了一段時間(大約為春秋戰國時期),最終被小巧方便的銅鏡取代。
鑒既然是水器,那麼用來盛洗澡水也是可以理解的。《莊子》里有一句話就明確了這一點:「衛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想想這個畫面也是很美麗呢)
上圖為四環無銘大鑒,戰國,安徽博物院。有推測說「四環無銘大鑒」便是洗浴時盛水之用。
鑒的功用除了上面所說的作鏡子用、浴盆用,還能用來溫酒或冰酒,有鑒+缶的組合,名曰「鑒缶」。
上圖為青銅方鑒缶、青銅圓鑒缶,戰國,湖北省博物館
這兩件銅鑒組合出土於湖北九連墩楚國貴族夫妻墓,可謂是「夫妻鑒」。有意思的是「方」和「圓」的甲骨文、金文與這一方一圓的形制倒是有點不謀而合。
甲骨文、圓
甲骨文,方
從字的構成來看,圓=口+鼎,古時,「鼎」是最能代表權利與身份的;方=剃髮刺字的犯人+鎖勁的枷鎖,這似乎無形中表達著古時的男尊女卑。
曾侯乙銅冰鑒,通高61.5、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戰國早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細節圖:
可以看到曾侯乙銅冰鑒不僅大,細節之處也很到位,它以四獸為鑒足,器身有八個拱身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小花點綴其上。
曾侯乙銅冰鑒內為缶,外為鑒,二者之間留有縫隙用來置水或置冰,藉以溫酒或冰酒。所以曾侯乙銅冰鑒不僅實用,造型也精美……考慮到他的體量……額……還是稱它巨!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