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學第一法則:大智若愚,大勇若怯
明代思想家、學者呂坤《呻吟語》中有這樣一段話:「愚者人笑之,聰明者人疑之。聰明而愚,其大智也。夫《詩》雲『靡哲不愚",則知不愚非哲也」。
意思是說,愚蠢的人,別人會譏笑他,聰明的人,別人會懷疑他,只有既聰明而看起來又愚笨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詩經》上也說「沒有哲人不犯傻的」,可見不犯傻的人並非聰明之人。
如何理解「大智若愚」呢?其字面意思就是有大智大慧大覺大悟的人,不顯露才華,外表上看上去有些愚呆。
其實,這既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大謀略。就前者而言,大智的人像風一樣自由,無牽無掛,無拘無束,將俗世的一切置之身外。
就後者而言,是在人前收斂自己的智慧,做出一副混混沌沌的樣子,在小事情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變能力好像也很差,這正是城府深的表現。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也有同樣的看法,他曾經寫道:「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這是假裝糊塗,讓別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能夠不動聲色,先發制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麼回事。
做人應盡量避免顯山露水,不要成為別人妒羨的目標,愚蠢而危險的虛榮心滿足之日,就是一個人失敗之時。
另外,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裝瘋賣傻,不是裝腔作勢,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虛,而是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一種方法,即心平氣和,遇亂不懼,受寵不驚,受辱不躁,含而不露,隱而不顯,自自然然,平平淡淡,普普通通,從從容容,看透而不說透,知根而不亮底,凡事心裡一清二楚,而表面上卻顯得不知不懂。
大智若愚的人會給人這樣的印象:常常笑容滿面,寬厚敦和,平易近人,虛懷若谷,不露鋒芒,有時甚至顯得有些木訥,有點遲鈍,有點迂腐。
但是,切記若愚者,即似愚者,而非愚也。所以,「若愚」只是一種表象,是一種策略,而不是真正的愚笨。
其實,在「若愚」的背後,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和大學問。
說來有意思,但凡真正具有大智慧、大聰明和大學問的人,往往給人的印象總是顯得有點愚鈍,所以中國才有了「大智若愚」這個帶有很深哲理意義的成語,並豐富了中國的人生哲學。在這一層意義上說,「大智若愚」是中國文明智慧的一大結晶。
古代認為禪是智者的人生,是大智若愚。其實,生活中處處有禪,覺悟了便能身心飄逸,在雲端看俗世。
法然禪師學富五車,深得弟子敬重。他在圓寂前,寫下一段話告誡弟子:「不要把自己看作是有知識的人,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一字不識的愚者」。
大智若愚是人生至高境界,古代「高士」、「隱者」便具備這一境界。他們洞察世事,不願為塵世俗務所纏繞,而寧願寂然獨處,享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高境界,而「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則境界更高,雖身居鬧市,仍心涼如鏡。
莊子曾夢見自己變成一隻蝴蝶,飄飄悠悠四處飛舞,逍遙快活不可言說。此時此際,蝴蝶已全然忘掉自己原本是莊子。
突然,一陣狂風刮來,蝴蝶一驚,突然醒來,又變成了忙忙碌碌的莊子。
莊子想,剛才是怎麼回事?一會兒蝴蝶,一會兒莊子,究竟是莊子做夢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子?
這真是一個曠古奇夢。這個「庄生化蝶」的奇夢,竟成為數千年來中國文人苦苦求解的一個謎,一個魂牽夢繞的千古情結。
※于非闇、朱屺瞻、金城、曹錕、曹克家、魏廉貴、孔小瑜國畫花鳥
※吳湖帆、於希寧、齊良遲、郭風惠、田世光、周懷民、張光國畫花鳥
TAG:元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