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葛劍雄:江南與上海

葛劍雄:江南與上海

地方志重要任務之一,是釐清歷史上行政區劃和地名的來歷以及演變過程。從中可知,無論從行政區劃、風土人情,還是人口、文化,上海與江南的關係相當密切,其實上海本身就是江南的一部分。

上海一直是江南的一部分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江南」的名稱。但此時江南並不是指長江下游,而是指長江中游,現在江西、湖南一帶的長江南面。從地圖上看,安徽到南京這一段長江的走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所以不是江南而是江東。上海這一帶的長江就叫「江東」。比如「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江東子弟」等說法,項羽起兵時在蘇州,兵敗時到了安徽長江邊上。此時渡江過來是向東的,所以他覺得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

此後「江南」範圍慢慢擴大。從行政區劃來講,唐朝在貞觀元年(627)設立了江南道,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安徽到江蘇這一段長江以南地區,今天的上海,湖北、四川長江以南的一部分以及貴州的東南一角。江南道太大了,不便於管理。開元二十一年(733),江南分出江南東道,治所設在蘇州,管轄蘇南、上海、浙江、福建以及安徽跟江西相鄰的幾個縣。

北宋至道三年(997),宋朝設立江南路,治所在昇州(今南京),管轄江西、江蘇的鎮江、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和長江以南,還有安徽長江以南一部分和湖北幾個縣。也是因為太大了,所以在北宋天禧二年(1018),把江南路東邊的部分設為江南東路,治所在江寧府(今南京),管轄江蘇的鎮江、大茅山、長盪湖一線以西和長江以南,還有安徽的江南部分、江西信江流域的北面以及九江等幾個縣。

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在自己佔據的地方建了江南行中書省,治所在應天府(今南京),管轄江蘇、安徽(包括婺源)、上海。洪武元年(1368),改稱中書省(京師)。朱元璋定都在南京,為了建一個大的首都直轄區,將江蘇以及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也划進去了,最大時浙江嘉興這一帶也都划了進來。上海就在當時的京師範圍內。

清朝入關定都北京,將原來南京改稱江南省,治所在江寧府(今南京)。安徽、江蘇、上海都在江南省中,範圍很大。所以康熙六年(1667)分置蘇、皖。如果按照自然條件,江南江北、淮南淮北分開不是很好嗎?但是如果南北分,會出現北方窮、南方富的狀況。所以從東西兩邊分開,出現江蘇省與安徽省。靠西叫安徽,得名於省會安慶府和南面的徽州府。東面叫江蘇,得名於省內最主要的兩個府江寧府、蘇州府。上海歸江蘇松江府上海縣管轄。

現在江南已經成為大家理解的名稱,但也有兩種。一種是狹義的「江南」,指江蘇、浙江八個府和一個州,即江蘇的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江寧府、太倉州,還有浙江的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廣義的「江南」是哪裡呢?就是江蘇、安徽長江以南和浙江錢塘江流域,甚至包括江蘇的揚州、江西在長江南面的幾個縣。但無論怎樣,上海都是江南的一部分。

上海經歷了不斷開發、不斷發展的過程

上海是怎麼從江蘇省分出來的,而且還形成了國際大都會呢?歷來有一種說法——其實主要是外國人說出來的,說租界的出現使上海一下子從一個小漁村變為國際大都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歷史,另一方面是突出上海有了租界才成為「大上海」的。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實際上,上海經歷了一個不斷開發、不斷發展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形成聚落,並因在吳淞江支流上海浦的邊上而得名「上海」。聚落髮展到11世紀後期,經濟繁榮,人口增多。北宋時在上海浦設立了一個專門徵收酒稅的衙門——務。上海務收取稅,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本地釀造的酒特別多,說明當時商品糧比較豐富;另一種這裡是酒的集散地、交易中心。無論哪種可能,都說明此地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業發達。

約13世紀後期(南宋末)設上海鎮,屬江南東路嘉興府華亭縣。至元二十九年(1292)升為上海縣,屬江浙行省松江府。此時江蘇、浙江是一個政區,叫江浙行省。華亭縣已經變成松江府,上海歸松江府管轄。上海原在哪裡?如果從政區角度來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是歷史事實。後來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重要標誌之一就是清朝把管理從乍浦到連雲港的江海關搬到了上海。「五口通商」中上海的發展明顯超越其他四個口岸,這個基礎其實最晚到清朝就已經形成了。

上海本來沒有市的稱呼,開埠以後,清朝也看到了上海和長江口的重要性,1898年清朝決定把位於長江口的吳淞闢為商埠,一度上海叫淞滬。1927年北伐戰爭勝利,南京政府在上海首先建立上海特別市,3年後改上海市。以後改稱上海市。1958年併入原屬江蘇省轄松江專區10縣,上海這才有了今天的幾個區。

海派文化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

有了上海人就有了上海人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最大的特點是海納百川、開放包容。上海和江南,除了地理上的密切關係,更重要的是上海人口主要也來自蘇南浙北等江南地區。而江南曾吸收歷代南遷移民,太平天國戰後吸收河南、安徽、蘇北、浙南移民。在中國幾次大的移民過程中,東漢末年到三國期間一大批移民南下,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爆發,移民南遷又持續了一百多年。可以說江南移民本身吸收了各地人口的精華,比如明朝人發現杭州在江南,但杭州城裡人講話都像北方人,因為南宋皇帝趙構及大臣都是開封河南遷過來的,杭州城會講河南話就表示地位高,直到今天杭州城方言仍是帶北方味的。

因此,有文化的高素質移民將各自的本土文化帶到上海,加上租界較先進的治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在上海形成了一個不同文化相互競爭、交流、融合的相對平等機制。海派文化就是在這種機制下形成的一種複合的、兼有中西方優勢的文化形態。

海派文化還有一個傳統重視不夠,那就是契約精神、職業道德。它是江南文化本身具備的中國傳統文化「重信然諾」觀念以及商業文化中的優秀質素,與西方商業誠信以及現代化管理在上海的遇合。上海的商業、服務業、手工業都有行會行規。此外,各行各業包括知識界、學術界、行政系統也普遍強調職業道德。比如有的上海工廠設備在全國並不是領先水平,但它的品牌照樣是一流的,主要是依靠了技術領域的職業道德。譚其驤先生在編《中國歷史地圖集》時要找一家印刷質量最好的廠家,最後找了設備有些老化,但公認印製質量最好的上海中華印刷廠。改革開放以後有些印刷廠已經進口了電子分色機,但引進英國《泰晤士地圖》時,仍選了中華印刷廠,並且得到外國出版商的認可。

再如解放上海時,上海創造了一個奇蹟。那時解放軍控制了蘇州河南面,北面是國民黨軍隊機槍掃射。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市沒有斷過一秒鐘的電,沒有逃掉一個犯人,沒有丟掉一份檔案,沒有出現搶劫盜竊等惡性事件。為什麼呢?最主要原因是解放軍前期做了很周密的接管措施,曾在丹陽專門辦了訓練班。解放軍一到,相應接管人也到了,大家都忠於職守,後來上海很快恢復生產。這就是長期形成的尊重職業道德的文化風氣,是上海非常重要的人文資源,也是海派文化非常重要的特點。

總之,優秀的移民承載了傳統文化優勢,然後到上海跟西方的契約精神、職業道德結合,加上規範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文化提升的精神引導,最終形成了海派文化,同時反過來影響和提升江南文化。

江南是受海派文化影響最大的地區

海派文化在上海產生,深深地影響著江南地區,並在江南文化中找到新的提升機會。

上海為江南文化提供了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出口。開埠後,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最大的人流、移民進出集散地。大量的江南移民將江南文化帶到上海,上海又為江南文化吸收、融匯外來文化提供了舞台。清朝廢科舉以後,新式教育沒有辦起來,知識分子要找出路怎麼辦呢?江浙一帶大批知識分子就在上海買船票然後到日本留學。學成回來,大部分人留在上海,或者從上海再到全國各地。當年鄧小平、聶榮臻、陳毅也是從上海出發留學的。

上海是現代化的實驗室。從外國引進的制度、機構設施等具體的物質文明,往往先在上海試驗成功以後再推廣到全國各地。因為離上海近,江南捷足先登,到上海後很快傳到江南,有的則是經過上海實驗成功後再到江南的,這方面例子很多,如民用電、電燈、電話、電報、煤氣、自來水、公共交通,還是銀行、證券、期貨、法律的訴訟律師等等各種制度。

上海匯聚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引領時尚。上海登記的常駐外國移民曾有15萬,包括世界一流的藝術家、猶太人以及歐美傳教士等,傳播科學文化都集中在上海。上海移民中不僅有來自西方國家,還有一批全國各地最優秀的人才,譬如說作家裡面,解放前全國主要作家基本上都在上海,即使不在上海,書也要在上海出版影響才大。又如文物,上海本身沒有出過什麼青銅器,但為什麼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青銅器在全國僅次於北京故宮?因為各地人都知道上海賣文物比較值錢,再加上很多名人收藏家把文物帶到了上海。同時,由於上海是中國最大的港口,西方的新電影、新時裝、新藝術一個月以後就出現在上海了,這對江南來說具有很大吸引力。

上海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影響全國,甚至影響世界。從表面上看上海從來沒有做過首都,其實上海起的作用不亞於首都。中國共產黨成立在上海,中共前期總部也在上海。遷到蘇區以後,一些重大活動還是在上海。比如當年毛主席想邀請外國記者來報道中國革命根據地的情況,就把美國記者斯諾請到延安去採訪。採訪完成以後,斯諾寫的東西在哪裡發表?上海。在上海可以利用租界的特殊情況,出版相對自由。斯諾作品的英文初版書名是《紅星照耀中國》,在敵占區和國統區發行不能用這個書名,於是改了一個中性的名字,最後定為《西行漫記》,然後在上海開始擴大影響。

無錫如何成為小上海?

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基礎和母體,海派文化為江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無錫是詮釋江南和上海良性互動關係的一個典型例子。無錫一度被稱為「小上海」。現在談及「蘇錫常」,次序是蘇州、無錫、常州。無錫歷史上不過是常州府的一個縣,為何後來排在常州前面呢?一個重要原因是無錫緊靠上海,無錫人把無錫的江南文化與上海的海派文化結合起來,推動了當地的經濟、文化發展。

無錫影響最大的榮氏企業,看中了上海巨大市場,最早投資開麵粉廠。因為要拿白布做口袋裝麵粉,榮家想到「要買人家白布,不如我們自己生產白布」,於是辦了布廠。白布要拿紗來織,榮家又開始辦紗廠。榮家的申新紗廠,從一廠一直辦到九廠。為了資金周轉,榮家又投資金融和其他產業,在上海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榮氏家族在上海發展後,又反哺無錫,把一部分產業搬回了無錫。

在文化方面,無錫有一所著名的國學專科學校——無錫國專,培育了很多國學大師。無錫國專的校長是唐文治,此前唐文治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唐文治在無錫國專的辦學理念是基於他在上海的辦學經歷。無錫國專聘請的老師、招收的學生,很多都是從上海過去的。因此,無錫在產業、文化這些方面始終是跟上海密切聯繫的。再加上交通因素,無論是水路、陸路,特別是有了交通大動脈滬寧鐵路之後,無錫比常州離上海近,物流成本、人力成本比較低。因而依靠鄰近上海的地理優勢,無錫迅速發展,從原來附屬地位排到了常州之前。這就說明江南文化跟海派文化之間的互動是良性的。

總之,上海本來就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的發展一直與江南同步,文化的基本特徵相同。開埠後,上海形成海派文化,成為國際大都市,為江南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同時,上海又弘揚江南文化的優勢,與西方現代科學技術、管理模式、先進文化相結合,形成更有特色的海派文化。展望未來,當前推進的長三角一體化、江浙滬協同發展,既完全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又為共同進步、共同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領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長三角區域養老發展壁壘在哪裡?上海黃浦與浙江新昌攜手嘗試突破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