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咫尺之間 花草精神——讀陳半丁《花卉冊》

咫尺之間 花草精神——讀陳半丁《花卉冊》

咫尺之間 花草精神——讀陳半丁《花卉冊》

文_王倩

中國美術館館員

在中國傳統書畫裝裱形式中,除了手卷、立軸之外,還有冊葉、扇面等小巧精緻的裝裱樣式。冊頁,這種受書籍裝幀形式影響而生的裝裱樣式,所承載的作品受畫幅所限,往往以精巧取勝。

如何在咫尺之間傳達自己的藝術語言,使觀者窺一斑而知全豹,這是對創作者的考驗。在此類小幅作品中,不乏精妙靈動之作。中國美術館藏陳半丁《花卉冊》就是這樣的作品。

陳半丁(1876—1970),本名年,字靜山,號半丁。浙江山陰(今紹興)人。自幼學習詩文書畫。早年赴上海謀生,結識吳昌碩並拜其為師,在花卉、篆刻、書法等方面得其悉心教導,人物方面又有蒲華、任伯年等人的指導,獲得了紮實的繪畫基礎,藝術創作日益精進。

1906年,受金城之邀,陳半丁由滬來京,在北京藝術傳統的熏陶下逐漸形成了個人藝術風格,成為「京派」代表人物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陳半丁將全部精力投入新中國文藝發展事業中,為中國繪畫傳統的延續大聲疾呼,為中國畫組織機構建設上下奔走,在北京乃至全國畫壇都享有威望。

陳半丁 花卉冊·臘梅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陳半丁《花卉冊》共12開,雖題名為「花卉」,但其中所繪並非只有花卉類圖像,還有如白菜、佛手、葫蘆這樣的蔬果。其12開分別為「秋海棠」「白菜」「天竺」「臘梅」「白蓮」「牡丹」「女貞」「芙蓉」「佛手月季」「葫蘆」「紫藤」「野菊」。

陳半丁作花卉,常以折枝花入畫。「折枝」是中國花鳥畫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畫家畫花卉不取全株而只採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筆畫細膩,構圖別緻。此類作品在宋代達到最高峰,其雅俊秀麗的審美品位為後人追摹至今。陳半丁作小幅花卉作品,多效此法。

《花卉冊》中「芙蓉」(圖見封二)一開以低垂花姿取景,用沒骨畫法畫芙蓉花,間雜花葉,觀之彷彿可感受到沉甸甸的分量與枝頭顫動的動勢。

畫幅右側有行書款:「晚涼思飲兩三杯,招得江頭酒客來。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開。白居易詩。陳年。」文中所提「木蓮」又叫木芙蓉,即作品主題的芙蓉花。文字的書寫位置與花卉遙相呼應,作為畫面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不僅在構圖上起到了平衡作用,更為作品注入了文人性。

「秋海棠」「佛手月季」「野菊」「女貞」(圖見扉頁)等開均與之類似,作品輕巧可愛,彷彿信手拈來,體現出藝術家輕鬆愉快的創作體驗。

陳半丁 花卉冊·白蓮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隨心隨性之作最能顯現藝術家的藝術語言。在此套冊頁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陳半丁在用筆、用墨之處,與以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藝術風格的呼應。如「白蓮」一開,陳半丁將主要筆墨用於荷葉的鋪陳,以厚朴之貌著力表現的荷葉佔據了畫面最主要的空間,彰顯出畫家傳統筆墨功底,同時也體現出他對蒼勁渾厚的筆墨韻味的著意追求。

與之相應的是以書寫性筆法勾勒的白蓮和蒲草,種種皆是對「海派」風格的繼承。不過,對比館藏吳昌碩《書畫合璧冊十二開之四》中的「荷花」,陳半丁的筆墨尚未完全到達純粹的抽象表達而依然保留著物象的基本造型,因而其畫風是為「小寫意」花鳥畫風格,此類風格更能雅俗共賞。如「牡丹」一開,畫面內容豐富熱烈,山石之後兩枝牡丹搖曳生姿,以一正一背之態相映成趣。

牡丹筆簡形具,葉片隨彩勾形,山石墨氣十足,間以墨點勾連畫面整體,筆法淋漓盡致,設色濃艷如生。枝杈間、石面上適當的留白使整幅作品密而不塞,神完意足。作品與其題款「貴而壽」相應,是大眾最喜聞樂見的繪畫圖示。

「葫蘆」「紫藤」(圖見封三)亦如此。陳半丁的藝術,雖然承繼自吳昌碩的風格,但在筆墨揮灑中較吳昌碩少了幾分奇俊而多了幾分雅緻,少了幾分重拙而多了幾分靈動,少了幾分蒼遒而多了幾分秀潤。由大寫意畫風格轉變為小寫意畫風格,陳半丁對吳昌碩渾厚雄強式畫面加以調和,逐漸顯示出個人化風格面貌。

陳半丁 花卉冊·秋海棠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與這些作品相比,「白菜」一開顯得尤為突兀。畫幅之中描繪了兩棵白菜,一棵短粗,一棵高細。粗者葉片散開,形態張揚,用墨較重以凸顯其位置居前;細者菜身緊裹,高出畫面之外,用墨較淺以表示其居於後。

除了構圖有別於折枝作品之外,該幅更為注重筆法和墨氣的結合與表達,以中鋒筆法寫白菜筋脈,以潑墨法畫白菜葉片,濃淡變換間盡顯酣暢墨韻。

畫面有兩跋,右側為所錄李東陽詩,左上方則寫道:「隨意寫之極似苦瓜潑墨,藹兄以為何如,年。」告知我們此作特別的藝術淵源 — 石濤(苦瓜和尚)。

傳統中國畫教學離不開臨摹的過程,通過精心臨摹範本,體會先人的藝術成果。陳半丁的學藝經歷中,除了遵從老師的教導,更多的還有臨摹古人作品的學習過程。

在現存的陳半丁摹古作品和擬古人意的作品中,所參照最多者為清代的石濤。陳半丁不僅收藏有石濤作品,更在一生中多次臨寫,作有《臨石濤〈宋元人吟詠圖〉》《臨石濤山水冊頁》等,可謂是石濤的忠實學徒。

這一開也成為陳半丁在山水創作之外,於花卉創作中追摹石濤藝術的代表之一。此外,畫跋中所題「藹兄以為何如」,這種詢問式表達顯示這套作品的受畫人與陳半丁在藝術上有著共同的好尚,他們同樣傾心於石濤的繪畫造詣。

陳半丁 花卉冊·佛手月季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陳半丁在「臘梅」一開中更為清楚地記錄了作品的產生:「丙寅年夏六月藹士宗兄屬寫正之。弟陳年。」此套為「藹士宗兄」所作的冊頁繪製於丙寅年,即1926年的農曆六月。「體薰山麝臍,色染薔薇露。

披拂不滿襟,時有暗香度。」黃庭堅詩文與畫面悅目的臘梅形象相呼應,後者作為詩意傳達的載體,將繪畫作品之「色」與詩歌之「韻」有機結合起來,觀之不僅使人大飽眼福,更猶入芬芳之境,獲得了綜合的審美體驗,由此顯現出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欣賞方式。

「天嘉昌明,萬物感寧」這句來自「天竺」(圖見封二)冊的題款,以四言古體格律揭示了世間萬物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才能更好地化育成長。對應的畫面一派生機盎然,幾枝天竺果紅葉茂。

畫家以瀟洒的筆墨圖繪物象,葉片與枝杈看似不拘於條理,實則顯示出自然生機與田野情趣,作品於平淡天真間別有一番韻味。天地感而萬物化生,這咫尺之作同樣可以用悠然的小景、微小的物象傳遞出人事萬物的生命與精神。

陳半丁 花卉冊·女貞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王維的《山水論》、郭熙的《林泉高致》都曾闡述過繪畫創作與四時節氣的親密關係,細緻描繪自然界的四時朝暮,以至「看此畫令人起此心,如將真即此處,此畫之意外妙也」(《林泉高致》)。

這套陳半丁的花卉冊可以讓人產生同樣的觀感。春日的紫藤、夏日的荷花、秋日的芙蓉、冬日的臘梅,花卉之靈性與藝術家之性情相互生髮,收穫了如此一冊滿懷天真之作。

陳半丁的藝術,沒有華麗的色彩,但能在溫潤之處引人遐想;沒有兀立的格局,卻能在典雅的氣氛中給予美的觀照。「從規矩中生變化,由範圍內出個性,此之謂不失古意」,這是陳半丁在實踐中得出的關於古今繪畫的思考成果。

在畫壇流行風格和古代傑作之間找到契合點,作以借鑒和交融,以應對來自西畫的挑戰。這種由文化自覺走來的文化自信,使陳半丁成為20世紀傳統派的畫家代表。

陳半丁 花卉冊·野菊 31.3cm×36.4cm 1926 中國美術館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韻上品 的精彩文章:

鄭家聲國畫作品欣賞
劉旦宅彩繪連環畫《木蘭從軍》

TAG:清韻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