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在張居正身上的一盆髒水:他的一頂大轎三十二人抬,未免太扯了
張居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一代名相。張居正從隆慶六年(1572年)開始,到萬曆十年(1582年)病逝為止,擔任了內閣首輔整整十年。他在任初期,面臨的形勢極不樂觀。明王朝已經度過了繁花似錦的盛世,朝政國事百弊叢生,開始一步步滑向傾頹邊緣。
但張居正上任後,立即大刀闊斧進行了一系列「新政」,用積極努力的態度和高超的治國理政之道,試圖對危機深重的明王朝來一次脫胎換骨的全面革新,給明朝打了一針「強心針」,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明朝滅亡的步伐,被後人視為「救時宰相」。
在經濟上,他首創並推行「一條鞭法」,嚴厲打擊地主豪紳、王侯將相們隱匿田畝、偷漏賦稅的惡劣風氣,明朝田賦收入大為增加。在吏治方面,他實行嚴厲的「考成法」,「課吏職,行賞罰」,對官吏進行嚴格縝密的年度考核,使得朝中官吏尸位素餐、無所作為的作風大為好轉。在人才選拔上,張居正慧眼識人,是一代名將戚繼光在朝中的堅實後盾。
在他努力下,明朝出現了「萬曆中興」的大好局面,國家財政儲備充裕,武備強盛,明朝統治危機大為緩解。但由於張居正在位期間,很多措施都觸犯了王侯將相、豪紳富戶的切身利益,一條鞭法動了他們的「錢包」,考成法更是直接動了他們的飯碗,很多人都對張居正恨之入骨。加之張居正本人也置身於激烈的權力之爭漩渦中,因此在朝中樹敵甚多。
在此背景下,一些奇談怪論應運而生。有一個很著名的段子,說是張居正作風奢侈,乘坐的一頂轎子,要由三十二個轎夫抬。這個段子影響力很大,流傳很廣。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都對這個說法信以為真,在作品中繪聲繪色描繪了張居正的這頂三十二人抬大轎子的細節,並且信誓旦旦保證:「相信我,你沒有看錯,我也沒有寫錯,關於這部分,我確定一定以及肯定」。
追根溯源,這個段子的始作俑者,是明朝史學家王世貞,他在《嘉靖以來首輔傳》中第一次寫道,張居正有過這麼一頂轎子,是真定知府錢普進獻給他的,「前為重軒,後為寢室,以便偃息。傍翼兩廡,廡各一童子立」,「凡用卒三十二舁之」。
這個王世貞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大臣,歷任湖廣按察使、鄖陽巡撫、兵部尚書,還是明朝著名文學家、學者、史學家。
他是張居正的同年進士,張居正青雲直上升任首輔後,王世貞一度與張居正走得很近,但因為在官職升遷之路很不如意,沒有得到張居正的提攜,兩人有了嫌隙,從此交惡。
王世貞懷疑張居正故意給他穿小鞋,心中憤恨難平,認為「此江陵始終弄我也」,從此對張居正有了很深成見。他多次說過張居正壞話,指桑罵槐說張居正有野心,私生活糜爛,「相公情竇漸開,浸耳目之好,恐非宗社之福」等等。因此他說張居正坐轎三十二人抬,可信度大可打一個問號。
萬曆年間另一個知名學者沈德符,治學以嚴謹、詳實、中立著稱。他本人和祖輩父輩都是明朝京官,對當時朝中典故知之甚詳。他的著作《萬曆野獲編》中,也提到了張居正的這頂轎子,但只說這頂轎子個頭不小,「可以貯童奴,設屏榻者,江陵甚喜」,一字未提三十二人抬轎。如果真是三十二人抬轎,屬於典型的熱點焦點,他怎會一字不提。
另外,從明朝官制而言,各級官吏大臣乘坐的轎子的轎夫數量,有著嚴格的規定與限制,絕對不是說誰想用多少人抬轎就用多少人。《明史》記載,「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再大的官,也只能坐四人抬轎子,用八人抬已經屬於「違例」,遑論三十二人抬。《清史稿》記載,「清初仍舊明制」,清朝仍舊沿用明朝規制,即使是皇帝的轎子,也不過「臾以十六人」。
用三十二人抬大轎,已經超過皇帝的轎子轎夫數量一倍,鐵定無疑屬於嚴重的「逾制」和「僭越」,是要殺頭掉腦袋的。張居正一不傻二不瘋,豈會在激烈的朝中權力之爭中露出這樣一個大破綻,豈會做出這種圖虛名而受實禍、讓自己成為千夫所指的蠢事。
綜上所述,所謂張居正大轎32人抬之說,純屬戲說,可能性幾乎為零,完全是潑在他身上的一盆髒水。張居正並非完人,他也有很多缺陷和錯誤,但坐32人抬轎子這件事,未免太扯了,的確是冤枉了他。
參考史料:《明史》《清史稿》
※大禹治水的神器「息壤」到底是什麼?一個明朝書生揭開真相
※明朝有一種大蜘蛛能捕食虎豹是真是假?背後隱藏著一段辛酸歷史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