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嫉惡如仇的魯迅先生,為什麼從來沒批判過慈禧一句

嫉惡如仇的魯迅先生,為什麼從來沒批判過慈禧一句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代宗師,文壇之泰山北斗,也是享譽世界的大文學家。魯迅的文章,很多人在學生時代都有深刻印象。他的文章有兩個特點,一是獨特的半文半白風格,看似拮据拗口,細品起來卻回味無窮,百讀不厭。

他的文章的另一個特點,則是充滿著尖銳入骨的諷刺與批判,五千年封建禮制的糟粕、民國時代的種種亂象和不良世風,都曾遭到過魯迅無情的批駁與貶斥,堪稱一位手中筆如刀的嫉惡如仇的鬥士,他的偉大人格與華彩篇章,在中國文學史上輝映古今。

被魯迅抨擊過的人,範圍之大,數量之多,難以一一列舉,他的論戰的老對手梁實秋就曾向他發問:「你這也罵,那也罵,那麼什麼是你主張的呢?」可見魯迅先生鬥志之高昂是人所共知的。

但魯迅也並非所有人都罵。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大權獨攬近半個世紀,很多人印象中,她一直被視為一個禍國殃民、萬死不足惜的罪魁禍首。

慈禧死於1908年,當時魯迅已經27歲,兩人還算是同時代人。對慈禧的種種所為,飽讀詩書、關心時事的魯迅,應當是瞭然於胸的。但他的一生寫過的諸多文章中,從來沒有批判過慈禧一句話,令人匪夷所思。

用「魯迅說過的話」系統檢索一下就會發現,他的文章中,只在《花邊文學》之《略論梅蘭芳及其他》一文中,提到過一次慈禧:「因為他是老佛爺——慈禧太后賞識過的」,對慈禧並無任何批判或者貶斥的語句。

其實,這種看似不可理解的現象,背後隱藏著魯迅家族與慈禧太后之間的一段淵源。魯迅原名周樹人,出生在浙江紹興一個官宦之家。他的祖父周介孚,同治十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等職務,魯迅從小就在這樣一個衣食無憂的富貴人家長大。

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禍,差點讓周家遭遇滅頂之災。當年是江南鄉試之年,由於晚清時朝局敗壞,風氣不正,科舉考試中行私舞弊之風已非常普遍。周介孚的親戚故舊中,有幾家的年輕子弟要參加考試,於是他們一起湊了一筆銀子,托周介孚「打通關節」,想買通當年的江南鄉試主考殷如璋。

誰知周介孚卻為人迂闊,不善交涉,經辦過程中出了亂子,不但事情沒辦成,還被人捅到了上邊,捲入到轟動一時的「光緒十九年江南科場舞弊案」之中。年輕的光緒皇帝正在銳意進取,振興大清,聽聞此事後異常憤怒,下旨嚴加懲戒,周介孚成為罪魁禍首被關入死牢,「改為斬監侯,秋後處決,以嚴法紀而儆效尤」,最終被判秋後處斬。

據實而論,周介孚有過錯是不假,但一則在籌劃階段即東窗事發,並未構成犯罪事實,二則「江南科場舞弊案」中,比他罪責重得多的有的是,他卻成了「反面典型」遭到重懲,有量刑過重之嫌。

魯迅的父親周伯宜見勢不妙,為了保住父親的命,傾盡家財不惜血本,四處花錢疏通打點,終於暫時保住了周介孚的命。但因為這是皇帝督辦的大案,周介孚要想徹底平安,還必須要有朝廷的一道赦書才行。於是周介孚一案就這樣暫時被擱置下來,一拖就是八年。

周介孚的腦袋暫時無恙,但案子並未了結,周家已為此千金散盡,家產、田地、房宅變賣一空,淪為衣食難繼的窮困之家。就在周家要陷入絕望之時,慈禧太后出手,救了魯迅的祖父一命。

1900年庚子之變中,京師淪為疆場,八國聯軍進佔紫禁城,慈禧攜光緒倉皇出逃,清王朝統治秩序陷於崩潰。京城的刑部大獄中也淪為無主之地,很多人犯逃散。慈禧迴鑾後,有些人犯又陸續自首投案。刑部尚書薛升向慈禧請旨如何處理。

當時大清朝已經岌岌可危,搖搖欲墜,慈禧自身難保,哪裡還有一點點興趣去考慮那些犯人,於是下旨赦免了一大批積年陳案的人犯。被關押在杭州大獄中的魯迅的祖父周介孚,也在此次大赦中被釋放出獄,回家團圓。慈禧太后就這樣陰差陽錯救了魯迅祖父一命。

庚子之變後,慈禧為了挽救危如累卵的大局,也採取了很多積極措施救亡圖存,1902年選派留學生公費到外國留學,學習外國先進科技文化知識,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

而21歲的魯迅,成為這項措施的受惠者之一,他獲准公費赴日留學,三年後學成歸國。這次留學經歷成為他的人生一個轉折點,為他日後十幾年的教育部門職業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礎。魯迅家族與慈禧兩次交集,慈禧卻都正好顯露了人性中好的一面,這應該是魯迅對慈禧沒有惡感的根源。

從史學評價角度看,魯迅這麼做也並非私心作祟。魯迅的史學造詣極為深厚,他知道清朝的衰落與覆滅,是歷史大勢所趨,絕非慈禧一人所能扭轉。對慈禧這樣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複雜歷史人物,一味的罵或者一味的捧,都不符合嚴謹客觀的史學觀。

參考資料:《魯迅祖父周介孚科場舞弊案始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文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楊家將被人千秋敬仰,明朝皇帝為什麼把楊家將後代押赴京師斬殺
古代高僧能降伏猛虎是真是假?泰國一群僧人給出了答案

TAG:小文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