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刑場上,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看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吧

古代刑場上,為啥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看這13個字,換你也不敢下刀吧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會出現「刀下留人」的橋段,以這種方式來調動觀眾的情緒。

很多人可能覺得「刀下留人」是劇情需要,實際上在古代是真的有這種情況存在的。

在古時候,朝廷進行賞罰都是有一套固定程序的。

例如,朝廷舉行慶典封賞有功之臣多是在春夏季節,刑獄司處決犯人多是在秋冬季節。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雖然皇帝貴為天子,也要聽從上天的旨意。

這個四政就是指慶、賞、罰、刑,如果朝廷要進行相應的活動,就要根據季節的變化來舉行。

春天夏天宜賞,秋天冬天宜罰,這也是古代犯人統一秋後問斬的由來,當然一些影響嚴重的犯人則不在此列,一年四季隨時都可以行刑。

在我國的古代,朝廷的刑罰是非常嚴肅的一件事情,例如處死犯人的時候,通常都是選擇正午時刻行刑,提前一刻或者是延遲一刻都不行。

朝廷的律法中對此都有明確的規定,任何違反者都要受到嚴厲處分。

從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制定的《秦律》,一直到唐朝時期制定的《唐律》以及後來的《唐律疏議》。

古代的律法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完善,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法典。

到了宋朝的時候,朝廷對律法的重視程度更是前所未有,專門設置了提點刑獄司。

這個提點刑獄司除了負責監督地方官按時審查結案之外,還負責疑難案件和積壓案件的偵破。

並且提點刑獄司每年都會到州縣進行巡查,查看是否有冤假錯案。

例如宋朝著名的大詞人辛棄疾,就曾經擔任過提刑官。

當然宋朝最出名的提刑官並不是辛棄疾,而是宋慈,他可以稱的上是法醫學的祖師爺了。

宋朝的主要法典是《宋刑統》,是在《唐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都是12篇共502條,可以說是非常完備的一部法典了。

在《宋刑統》中有這麼一句話: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如果犯人在臨刑前還高聲喊冤的話,就要立刻停止行刑,把情況反映給提刑司。

如果提刑官決定重新審理此案的話,這個時候就會傳令「刀下留人」。如果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四個字,就要必須終止行刑。

宋朝的做法主要是為了避免冤假錯案。

如劊子手不聽命令,執意要行刑的話,萬一此人真的是被冤枉的,那麼劊子手要負責的,輕則入獄,重則處死。

所以,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這13個字是非常重要的,換你估計也不敢下刀。

畢竟是一條人命,萬一犯人真的是冤枉的,那劊子手可是要給人家賠命的。

在宋朝葉紹翁的《四朝聞見錄》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真實的案例:

永康學派的創始人陳亮是宋朝的一位大文豪,因為朝廷和金國議和的事情,一連向朝廷上了三道奏摺反對此事。

陳亮在奏摺中痛斥了大臣們不顧朝廷利益向金國獻媚,因此得罪了很多朝中重臣。

但是陳亮人微言輕,所以也沒人重視他的奏摺。

鬱鬱寡歡的陳亮只好回到了家鄉,每日飲酒消愁。

有一天,陳亮喝醉了,就自稱皇帝,讓家中小妾喊自己萬歲爺。

這件事情不知道怎麼就傳到了刑部侍郎何澹的耳中,這個何澹一向與陳亮不和,就趁此機會把陳亮抓了起來判了個斬監侯。

在行刑那天,陳亮臨刑前高聲喊冤,行刑的人一聽犯人喊冤,就把情況稟告給刑獄司。

刑獄司一看這陳亮也算是當朝名人,也不敢擅自決斷,就把此事稟告給皇帝。

皇帝翻了陳亮的卷宗後認為陳亮不過是酒後失言,不是什麼大罪過,就命令傳令刀下留人,把陳亮給放了回去。

所以說,古代的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就是因為古代律法中有「凡死囚臨刑叫冤者,再勘問陳奏」這13個字。

如果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還要執意動刀的話,是要受到處罰的。所以說,劊子手聽到「刀下留人」就停手很正常,換你也不敢下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故事 的精彩文章:

三國最難破解的五大迷局,解開任何一個,你就是三國專家了
韓信臨死前提到一個名字,蕭何聽後毛骨悚然,呂雉聽到心有餘悸!

TAG:三國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