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老話說得好:「等娃兒長到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

最近,辦公室里的一歲娃媽就經常吐槽孩子的「不聽話」:「吃完飯自己跑到鞋櫃前,拿出鞋子指著門要出去玩,不讓她出門就亂髮脾氣!」

「話還說不全,什麼事情都要我們聽她的,跟她講道理完全不聽你的,一不順心就大哭大鬧,煩透了!」……

這個歲數的娃剛剛開始「牙牙學語」,他想要做什麼,自己說不清楚;你想講的道理,他也聽不懂。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就顯得特別不好帶。

然而,更令人灰心的現實是:從此「麻煩就開始了」!換句話說,這才是漫漫親子路的第一步!

辦公室里的老阿姨們佛系地安慰道:「沒事兒的,等娃再長大些,你就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有著這個階段的身心發展規律,家長要做的就是遵循規律,因勢利導。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一歲開始,是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萌發

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將人類的童年劃分成了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著特定的心理發展任務和衝突:


1、嬰兒期(約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這一階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幾個月,嬰兒的目標是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母親建立了良好的依戀關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


2、幼兒期(約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衝突

這一階段的幼兒表現出較強的自我控制的需要與傾向,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如果幼兒能夠自由的探索,他們會發展出獨立性和自主性;而如果受到限制或是過度保護,他們則會發展出羞愧和懷疑。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3、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在這一時期的幼兒對世界充滿了好奇與求知慾,有強烈的自主探索意識。

如果兒童的好奇心和主動性探索活動得到大人的鼓勵與解答,他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主動性得到進一步發展,發展出一種自主的意識。

相反,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主動性活動採取否定、壓制的態度,就會導致兒童產生內疚感、挫敗感甚至罪惡感。


4、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課程是「體驗以穩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這一階段的對兒童勤奮鼓勵來自於此階段的社會重要他人——家長、老師、同學和鄰居。如果兒童的學習得不到同伴、家長,特別是老師的認可,有些孩子就會對勤奮產生質疑——認為勤奮對於自己是沒有用的,並放棄了對勤奮的追求。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表明,嬰兒期的寶寶還沒有獨立的自我意識,不能區分自己和外界的區別,對於嬰兒來說,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

而過了一歲,特別是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逐漸意識到「我」的存在,也意識到「我」有著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別人是不一樣的。至此他們開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最明顯的就是孩子喜歡說:

「不!」

「寶寶(自己的小名)自己!」

「寶寶(自己的小名)要!」

這一切都是形成自我意識的明顯特徵。

自我意識帶來了自主行為——第一次的叛逆

那麼,問題就來了!

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基本掌握了爬、走、拿的技能,他們的世界開闊了,因此他們開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決定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雖然他們的語言還表達不暢,但毫不影響他們作為「行動派」的狂妄自大。

可這時候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可不這麼看,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外面,生活處處充滿危機,怎可放任無畏無知的娃娃自由「探索」呢?

於是乎衝突乍現,可怕的兩歲(Terrible Two)——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來到了。這個時候的孩子最明顯的表現為:

l 非常固執,會好奇的探究一切對成人來說極其微不足道的事物,甚至可能存在危險,並且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l 狂妄自大,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經常和父母唱反調,什麼都要自己做;

l 情緒極不穩定,遇到困難與挫折往往大哭大鬧,甚至歇斯底里……

一方面,父母必然要確保孩子的生存安全,要承擔控制兒童行為使之首先符合社會規範,其次符合家庭準則的任務。所謂養不教父之過,好的習慣必須從小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比如如廁、按時固定餐桌旁吃飯等等。

一歲寶寶有自己的意識了不該做的事不讓他做就愛發脾氣.

另一方面,孩子開始有了自主感,他們會反覆用「我」、「不」來反抗外界的控制,意圖表達自我的意識。父母這時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過度嚴厲,這個「度」的把握,也是父母修鍊的法門所在。

父母在支持自主意識的同時,必須建立基本的安全和規則,也只有這樣,才可能給予孩子安全的探索空間。

因勢利導,讓衝突成為孩子成長的契機

一般來說,幾乎沒有哪個孩子在三歲以前沒有鬧過的,有些孩子的叛逆會表現的明顯些,有些不是特別明顯。而且往往越是精力充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逆反」的程度就越強。

關鍵是,逆反出現的時候,父母要小心別被孩子的壞脾氣拖進了混亂之中,更不能百依百順,而應堅持規則,巧妙的進行正向引導。


1、幫助孩子緩和情緒

當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不宜講道理,因為道理對這麼小的孩子來說太過複雜了。但是,他們能夠很敏銳地感知到爸爸媽媽的情緒。所以,安撫孩子的情緒,父母先要放鬆,相信自己無論孩子怎麼鬧,你都能搞定的。

(1)此時,你可以抱著正在發狂的小寶貝,輕輕的拍拍寶貝的後背,讓孩子知道你愛著TA,正在陪著TA。

(2)幫助孩子說出情緒,比如「寶貝,我看見你剛剛因為。。。。所以生氣了,是嗎?」當情緒被表達、被認可了,孩子的情緒就會緩和。媽媽對孩子的情緒切忌做評價,情緒本身沒有對錯,我們只需要接納和理解就好。

(3)等孩子的情緒好轉後,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並且可以通過遊戲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練習,加深印象。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孩子既然已經意識到要自己做主了,不妨有時候讓孩子自己拿主意。這是對他的尊重,也是對他自主性的培養。

媽媽可以巧妙的給孩子提供2-3個選擇(不宜過多),比如「是自己戴上帽子還是媽媽幫你戴上帽子?」這既給了孩子控制權,又達到了戴帽子的目的。

——當然,這麼坑的選擇題也只有這麼一個階段好使。


3、 給孩子建立規則

三歲左右也是規則建立的關鍵時期。在潛意識裡,孩子每一次用他的歇斯底里,或是哭鬧,正是在試圖確立規則和底線到底在哪裡。

如果父母一味的只要哭鬧就妥協,孩子雖然一時滿足了,但下一次可能會更加的焦慮不安,不斷的出現變本加厲的哭鬧,因為他不知道邊界到底在哪裡,彷彿任何時候都可以被突破似的,反而沒有了安全感。

因此,建議父母要溫柔而堅持,所謂堅持就是建立規則並且言出必行,所謂溫柔就是態度上平和,接納孩子因受挫而產生的情緒。

平靜的聽取孩子的不滿,當孩子情緒很強烈的時候可以抱著孩子,安撫他,同時堅定的堅持正確的原則不妥協。

等孩子情緒緩和後,再和孩子協商在原則範圍內尋找可替代的方案,逐漸培養協商合作的行為模式。

溫馨貼士:

l 無論孩子多麼的生氣,家長都首先要關照好自己的情緒,只有自己內心平穩了,才能耐心的幫助孩子正確的面對情緒。

l 孩子的逆反期,是一個進進退退的過程,家長需要理解並且尊重孩子這段時間的不成熟表現。

l 作為父母,即使我們無法弄懂他的原因,只要能夠做到理解和共情,就是在遵循正確的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