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記憶是否可信?人腦會虛構兒時的種種記憶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假面的告白》一書中,主人公「我」聲稱自己看到了出生的情景,清楚的記得他剛剛降生之後第一次洗澡的經歷,比如木質浴盆的盆檐、波光粼粼的洗澡水等等,而其他人並不相信「我」的講述。西班牙的超現實主義畫家薩爾多瓦.達利在自己的回憶錄中,也聲稱自己記得母親懷孕期間的事情,記得胎兒階段的自己在母親的子宮中度過了無比幸福的一段時光。當然,小說主人公「我」和薩爾多瓦.達利所述的內容過於離奇,讓人難以置信,可一些人會言之鑿鑿的宣稱自己「記事早」,1歲半至4歲之間發生的一些事情,他們仍可以清晰的回憶起來,加之他們講述得繪聲繪色,往往使傾聽者半信半疑。
不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嬰兒階段的人類會生成一些斷斷續續的短期記憶,可逐漸成長的大腦會新生大量的腦細胞,這些新生腦細胞會破壞儲存記憶的神經元連接,因此,處於嬰兒、兒童階段的人類難以留下長期記憶,彷彿患上了「童年失憶症」一樣,大概7歲之後,人類的記憶能力才趨於穩固。對於人類早期記憶的一項調查中,眾多的被調查者宣稱自己擁有2歲之前的記憶,他們記得自己坐在嬰兒車裡、記得自己在母親的攙扶下學習走路、記得自己慌手慌腳的藏匿尿濕的床單等等,不過,他們的這些早期記憶從未發生過,基本上是一種「源於生活」的藝術性虛構。
從人們的生活經驗而言,一切事物都處於「有始有終」的發展過程中——從一隻寵物狗的誕生和死亡、到一個故事的開端和結局,無一例外——彷彿一個鐘擺在「始」和「終」的兩個端點之間來來回回的搖擺。基於「始」和「終」的連貫性和完整性,人們對早期記憶的渴望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強烈,認為早期記憶和一本人物傳記中的「童年經歷」部分一樣豐富、詳實和活靈活現,這些早期記憶才是可信的、人生也才是真實的。因此,心理學家提出了「源檢測」的概念,認為人們判斷某一事件的真或假時,傾向於追尋和思索這一事件的「源頭」——包括事件發生的時間、事發過程中的種種細節、以及事發之後的種種影響。
受到「源檢測」心理的影響和驅動,人們對自己的早期記憶極為執迷,無論這些早期記憶源於何處——也許是父母一邊兒翻看相冊、一邊兒講述,也許是兒時玩伴的隨口一說,也許是某一部電影中的片段,也許是一場妙趣橫生的美夢等等——人們會把這些早期記憶銘記於心、情不自禁的進行「藝術性的加工」,使它們歷歷在目、栩栩如生,而事實上,這些早期記憶完全是「道聽途說」、以及頭腦中的虛構,人們從未真實的經歷過那些事情。
早期記憶(包括真實的和虛構的)對人們的影響極為深遠,如同一棟建築物的地基一樣,早期記憶也是成年人性情和觀念的決定性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人們的喜愛、厭惡、恐懼,以及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等等。比如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以記憶誘導技術,使一些志願者相信兒時的自己吃了一枚變質的雞蛋而大病一場,結果他們對添加了雞蛋的食物萌生厭惡之情,實驗結束之後的4個月里,他們也不願食用這一類的食物。
小考題:你是否記得兒時的一些經歷?你認為這些早期記憶是否真實呢?歡迎你留言討論。
(本號專註於科技前沿、歷史拾遺、奇聞異事和人物品鑒,還望你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大熊貓為何一直吃竹子?這並不是它們誤入歧途
※滅蚊的新方法問世,基因技術再現卓越的效力
TAG:品讀百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