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的人,不要怕孤獨
德不孤,必有鄰
所以不管有沒有鄰,我們一定要注重德行;德行是利人的,不是利益自己的。
宣化上人
(二十五)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陳老師說是孔子因為他自己周遊列國,受了很多困苦艱難,好像發牢騷似地說:「德不孤,必有鄰!」這不是的。這「德不孤,必有鄰」,方才孫老師講的理論是正確的;他就是鼓勵性,就是教你人不要自餒、不要自己泄氣。
不要自己做一做,說:「哎!沒有意思了!我這麼 lonely(孤單),也沒有人了解我,也沒有人認識我,也沒有人對我好像怎麼崇拜似的!」這就是因為你沒有令你自己的德行發揚光大,你就想教人來佩服你;這是辦不到的事情,這也可以說是在騙人呢!
所以不管有沒有鄰,我們一定要注重德行!
德行是利人的,不是利益自己的。利人,要是這個事情對人有利益,對我再有害處,我也要做的;如果對我有利益,對人有害處,再好我也不做的。這才能培植德行!培德行就是利人,才能立住德。你若不利人盡利己,損人利己,那就是缺德了。
所以這德行是各方面培來的。好像你處處愛惜社會的物力,愛惜人群的共同生活,你守秩序、守規矩,這都是立德的地方;你若是盡處處為自己小方面做打算,你不懂得大體,那就沒有德行。
人是「為眾不為己,終究是佛體」,你能為大眾,不為自己,始終你是成佛的。你若「為己不為眾,終究白搭命」,你盡為自己,不為大眾,你自己把生命搭上了,那也沒有價值的。這不單一生沒有什麼成就,就生生世世也不會有成就的,因為你只知道為自己。
所以古來的這些個佛、菩薩、聖人、賢人,乃至於世界大善人,都是要利益其他人的,不是利益自己的。
我們人若是能利益其他的人,時時也都會歡喜的,時時也都沒有煩惱的;你若盡利益自己,那時時都會有很多煩惱。你因為得不到利益就有煩惱了:得不到名有煩惱,得不到地位有煩惱,得不到好權力有煩惱。財色名食睡,什麼你得不到,都有煩惱的,因為你自私嘛!
好像到萬佛聖城裡邊的人,無論哪個地方來的人,你先看一看他:他來,是不是無緣無故就哭起來?是不是無緣無故就和人爭,盡爭他自己的利益?
真正來擁護萬佛聖城的人,不會到這兒哭的。到萬佛聖城的人,若到這兒來哭,那都不是來想擁護萬佛聖城。為什麼呢?你看萬佛聖城現在蒸蒸日上,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人多,一天比一天的什麼事業也發展,你還哭什麼?那麼這到萬佛聖城來哭的人,足見都是自私的。這一個「自私」,在萬佛聖城立不住,始終是會要走的。
凡是在萬佛聖城覺得不滿足,覺得萬佛聖城等於地獄一樣;看萬佛聖城像地獄,這一定下地獄的。為什麼呢?萬佛聖城這麼好的地方,他都認為是在地獄裡;你看他不會下地獄,會到什麼地方去?
所以這是「德不孤,必有鄰」,你做好事的人,不要怕寂寞,不要怕孤獨;將來你這個光輝發外的時候,一定有人來相信你的。
【編注】恭錄自《論語白話解選輯》〈里仁第四〉(宣化上人講述)
※楞嚴咒〉這句咒文是專門護持持戒精嚴的修行人
※楞嚴咒〉這一句能免除雷電的難,使你不被雷劈
TAG:楞嚴咒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