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青年:「學會如何看待失敗」
開欄的話:習近平主席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熱愛偉大祖國;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新時代中國青年要勇於砥礪奮鬥;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練就過硬本領;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錘鍊品德修為。
作為負笈海外求學的新一代留學青年,在新的時代,有新的使命和責任。本版從今日起推出《留學青年說》欄目,讓我們聽聽他們的青春故事,看看他們會交出怎樣的青春答卷。
「我叫余天呈,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電子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讀博士……」在線教育平台密希大學日前上線的「百位名校博士看世界」,迎來了一位理論機器學習方向的講師。
「90後」「理論機器學習方向」「海外名校博士生」是余天呈的標籤;「合唱團成員」「力量舉愛好者」「喜歡讀毛姆的小說」也是他的標籤。
「規劃時間、安排人生,關鍵在於如何取捨,因為讓每個人感到滿足、快樂的事情並不相同。」余天呈說。
失敗也是一種學習
從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繫到本科期間兩次赴美學習交流,再到麻省理工學院讀博士生,余天呈感受最深的是懂得了「如何看待失敗」。
在麻省理工學院,余天呈加入了學校合唱團。在排練過程中,有幾次因為他的原因,有時是沒發揮好,有時是理解不到位,以致演出不成功。他得到的不是批評,而是來自老師的鼓勵。當他在排練中沒出錯誤時,老師還帶頭為他鼓掌加油。這種對「失敗的寬容」讓余天呈印象深刻,「正是因為老師的鼓勵,我在後來的排練和演出中越來越順利」。
在余天呈看來,看待失敗的態度對個人的成長影響巨大。「人的精力有限,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對『不能失敗』的緊張上,不僅精神狀態得不到放鬆,也少了嘗試其他可能性的勇敢。況且,失敗本身也是一種學習。」
對於學術領域的失敗該如何評估?余天呈認為用「如何看待風險」來描述更合適。在留學期間,他了解到有些教授的研究方向雖有前瞻性,但不確定性大,風險也高。但在這些教授看來,要想收穫寶貴的科研成果,就必須要承擔探索過程中的潛在風險。
到麻省理工學院讀書後,余天呈問導師:「我選擇什麼樣的具體題目比較好?容易上手,也容易出成果的。」
老師答:「這無所謂,我有一籮筐問題可以交給你去做,但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自己覺得有意思、也能完全投入進去的問題。即使在題目開展的過程中有不確定性,也可以慢慢調整。」
這段和導師的對話,給余天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讓他開始遵從自己的內心選擇題目。
選課題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
赴美學習、交流之前,余天呈在閱讀國外科學家的文章及專著時,會好奇他們的研究環境。幸運的是,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他爭取到了兩次赴美學習的機會。
讀大三時,余天呈獲得了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校級交換名額,並赴該校學習。他的指導教授既年輕又有活力。「我還記得和教授第一次討論問題時的場景,教授之前接觸中國學生比較少,對於我對相關問題的見解感到吃驚,當時就仔細地把他關心的問題都給我講了一遍。」
除科研任務之外,余天呈還修習了6門課程,達到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交換生選課的上限,其中4門研究生課全部獲得最高分。他的表現,吸引了好幾位任課老師的注意,他們都曾發郵件問他是否有意去自己的實驗室讀博士。
在麥迪遜度過寒冷的冬天之後,次年暑假,余天呈進入斯坦福大學實習。「在斯坦福大學,最讓我開心的事就是能和心目中的學術偶像近距離接觸,讓我看到他們的平凡與不凡。」余天呈說。
如今,博士生余天呈和導師每周單獨見一次面交流科研問題。導師對待科研和生活的態度給了他不少潛移默化的影響。今年春天,導師告訴余天呈可以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研題目了。「記得他和我說選題時,我覺得這是一件大事,得慢慢想。沒想到導師每周見我時都會問,想得怎麼樣,逼著我無時無刻不在想,大概過了1個月,終於有點頭緒。」余天呈回憶說。
導師對待科研的態度非常樂觀,面對困難時看重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妥協。「他對物質條件要求較低,經常會穿一些企業發的免費T恤。」余天呈說。
學鋼琴和讀毛姆的小說
雖然余天呈的大部分時間花在科研項目上,但並未放棄自己的愛好,也保證每天有9個半小時的睡眠。
到波士頓後,他開始重新學習鋼琴,還請了私人鋼琴教師。「之所以說重新學,是因為小時候學過,但現在對鋼琴的理解和感受已經完全不同。老師告訴我,不要怕彈錯,重要的是藝術處理。」在學鋼琴的過程中,余天呈覺得「非常好玩,甚至有時會覺得自己在和歷史上的音樂巨匠進行對話」。同時,他辦了學生卡,每周都可以去聽世界頂級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演出。
余天呈對音樂的興趣源於在清華大學讀大一時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他至今記得第一次參與合唱的感受——被西方古典合唱藝術所震撼。「幸運的是,合唱團指揮丁毅老師能力出眾,拓寬了我對音樂的理解。到美國讀書後,便參加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合唱團。」
也是因為對音樂的愛好,余天呈十分仰慕趙元任。「音樂總是能打動人心,帶著穿越時空的力量。比如由徐志摩作詞、由趙元任譜曲的《海韻》在我人生低谷時給了我許多啟發與鼓勵。」余天呈說。
近一年來,余天呈小說讀得比較多,原因是迷上了一些大師的語言風格(比如毛姆)。「本科時,我的年閱讀量約100本書,讀博士比較忙,變成約50本。」余天呈說。
讀書、學鋼琴、看演出、參加合唱團……余天呈的博士生活並不都是坐在電腦前,「學業確實很忙,但需要放鬆下來。這樣,才能有新的想法。其實,有時候雖然不在電腦前,但思考是不停的。」
「麥迪遜的冬天寒冷而漫長,經常會讓我回憶起遙遠的家鄉東北。不出門的時候,我會經常對著廣闊的湖泊思考自己的過去與未來。」余天呈第一次赴美交換學習期間關於未來的思考,在今天的答案是「希望能做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事情」。(記者 趙曉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6月10日 第 09 版)
※伊朗強硬喊話:已為可能的美伊戰爭做好準備
※中國遊客在巴黎遇襲 被兩名匪徒推倒頭部受傷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