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廖承志小傳:7次被捕的國民黨元老之子,一封信重啟兩岸交流

廖承志小傳:7次被捕的國民黨元老之子,一封信重啟兩岸交流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一聲雷)

【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小傳:7次被捕的國民黨元老之子,一封信重啟兩岸交流

半生教養非徒勞 ,

未辱雙親自足豪,

碧痕他夕留播眾,

不負今晨血濺刀。

――廖承志拜別慈母詩(1942年9月3日於獄中)

(廖仲愷與母親何香凝)

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於日本東京,原籍今廣東省惠州市。父親廖仲愷是孫中山的左臂右膀,國民黨左派領袖;母親何香凝是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也是國民黨元老,有著很高的地位和威望。

青少年時代,廖承志跟隨父母為革命奔走於廣州、香港、日本、上海等地。1919年(11歲),回國,進入廣州嶺南大學附中學習,後考入嶺南大學。

1924年(16歲),廖承志加入了國民黨。

(廖仲愷家人合影)

1925年(17歲),孫中山去世後,國民黨內部矛盾重重,各派明爭暗鬥。8月20日,父親廖仲愷遭到暗殺,右派領袖胡漢民成為最大嫌疑人,被驅逐出國。威望尚淺的蔣介石,登上舞台,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1927年(19歲) ,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15日,汪精衛又在武漢實行「分共」,徹底拋棄了孫中山「聯俄聯共」政策,廖承志憤怒的退出了國民黨。

(廖仲愷去世,左一為廖承志)

廖承志東渡日本,因從事學生運動被抓進拘留所,第一次被捕,一個月後因證據不足獲釋。他在早稻田大學學習,讀了不少馬列著作,還參加中國共產黨「東京特別黨支部」組織的「社會科學研究會」。

1928年5月 ,國民黨北伐遭日本干涉,引發「濟南慘案」。留日學生成立反日大同盟,廖承志是骨幹之一。廖承志再次被抓進拘留所,第二次被捕,一個月後被驅逐出境。

廖承志乘船回到上海,繼續參加反日大同盟上海分會的工作,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取消帝制。孫中山在日本舉行「帝政取消一笑會」。孫中山懷中便是廖承志。)

11月,何香凝安排廖承志去德國留學。他很快與德國的共產黨員接上頭,名義在德國漢堡大學學習,實際從事海員工人運動。1929年,他領導中國海員罷工,獲得勝利。

1930年,他被派往莫斯科,參加職工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並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他與加入蘇聯共產黨的蔣經國同學,吃住都在一起,關係特別好。

1931年(23歲),廖承志被派到荷蘭。在組織海員「五一」大遊行後,他被關進拘留所,第三次被捕,隨後被「永遠驅除出荷蘭」。隨後,他轉赴德國,第四次被捕,三個月後又被「永遠驅逐出德國」,只好去了蘇聯。

1933年(25歲),廖承志回到上海,繼續從事工人運動。7月,他被公共租界巡捕房拘留,第五次被捕。何香凝知道後,非常焦急,找到上海市市長吳鐵城,並由宋慶齡請到最好的律師團進行辯護。最終蔣介石同意,將廖承志釋放,但要求只能在家而不能外出。

(廖承志(前排左三)與茅盾、夏衍、潘漢年等人合影)

1933年8月,廖承志化名「何柳華」,偷偷跑出上海,抵達川陝蘇區,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1935年,由於不滿張國燾的左傾方針,在肅反中,張國燾將他逮捕,永遠開除黨籍。他第六次被捕,戴著手銬參加長征。

1936年10月(26歲),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會寧會師後,經周恩來出面,廖承志才獲釋,並恢復黨籍。

(廖承志走過長征,到達陝北)

1937年,廖承志在延安任《解放》周刊總編輯。他會講德、日、法、俄、英五種外語,負責翻譯新華社的全部外電。

1938年(30歲),廖承志在香港組建八路軍辦事處,接收海外僑胞捐贈的款項和物資 ,向延安輸送參加抗戰的青年華僑。

1941年12月8日,日軍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8日,日軍轟炸香港,廖承志奉命將香港的文化界和愛國民主人士800餘人搶救出來,在游擊隊的護送下,轉移到內地安全地區。

1942年5月30日,廖承志在廣東樂昌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第七次被捕。蔣介石親自出馬勸他投降。廖承志斷然拒絕:「沒有什麼可談的,我洗乾淨脖子等著!」

廖承志一直被監禁,直到抗日勝利後,1945年國共兩黨簽訂了「雙十協定」,作為政治犯的廖承志才被釋放。

1946年(38歲),廖承志任新華社長。

(廖承志、何香凝家人合影)

新中國成立後,廖承志歷任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中央統戰部副部長、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等職,負責對外聯絡,貢獻重大,被尊稱為「廖公」。

(廖承志訪問日本名古屋)

「文化大革命」期間,曾受到「四人幫」衝擊,由周恩來下令,讓他住進中南海,保護起來。

1978年(70歲),文革結束後,廖承志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僑辦主任、港辦主任等職。

1979年11月,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廖承志任副組長。他力排眾議,修復了浙江溪口的「蔣家祖墳」,並將照片輾轉傳遞到蔣經國手中。

1982年7月25日,廖承志以私人名義給蔣經國寫了一封信,在《人民日報》發表。信中,他殷切期望台灣當局捐棄前嫌,以國家利益為重,實現祖國和平統一。

宋美齡通過中央社發表《給廖承志公開信》,親自回復,打破了兩岸互不對話的堅冰。

1983年6月10日凌晨,廖承志因心臟病逝世,享年75歲,葬於八寶山,後移葬於惠州。

4年後,1987年,蔣經國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373篇作品,營員「一聲雷」的第16篇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萬象歷史 的精彩文章:

91年前,孫殿英東陵盜寶:史上最轟動的盜墓事件,最後不了了之
寫400部武俠的香港四大才子,5000里「大逃亡」的倪匡84歲生日

TAG:萬象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