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現代人讀新聞指南:快樂的幻覺也是你,謬誤的錯覺還是你

現代人讀新聞指南:快樂的幻覺也是你,謬誤的錯覺還是你

本文轉載自:全媒派(ID:quanmeipai)

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爆炸,新聞業的商業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巨變之下,專業人士和新聞讀者既面臨困境,也誕生希望。

新聞業專業人士:四大謬論

專欄作家Mike Mallazzo近期發表了一些文章,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經歷。2010年他進入《紐約時報》工作時,正處於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媒體士氣也處在歷史最低點。當時普遍的觀點認為,《紐約時報》的付費牆策略所能帶來的最好結果,也就是讓它成為專屬曼哈頓精英的報紙。新聞從業者們擔心沒有人為新聞付費,或者更確切一點來說,他們對所有數字時代的新策略都保持懷疑態度。

Mallazzo認為,新聞業的學者們似乎認為自己是媒體困境的受害者,而非可能拯救媒體的人。他們做出了四個錯誤的假設,認為數字時代的新聞業以犧牲媒體的利益為代價,讓科技公司獲得巨大的利益。

謬誤一:在信息完全競爭市場,真相會脫穎而出

一個非常幼稚的想法是,龐大的社交網路消弭了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面的缺點,創造出一個完全競爭的信息市場。在這個市場中,真相是最好的產品,必然會成為信息流中的主要存在。「看不見的手」會調節信息市場,將真相推到讀者面前,並將假新聞從讀者的視野中驅逐出去。

但事實恰恰相反,這種天真的想法甚至可以說是可笑的。在一個完全競爭狀態下的信息市場中,最終勝出的永遠是最極端的敘事方式。社交媒體是一個雜亂無章、混亂不堪的信息垃圾場,旨在最大程度發揮基於廣告收入的商業模式的弊端。在這裡,世界末日變成了現實。

謬誤二:新聞記者不會關注商業利益

互聯網出現之前,記者們並不需要了解媒體的商業運作。在大眾傳媒時代,不論是報紙還是有線電視,所有的信息產品都是被「打包」出售的,讀者必須一次性購買媒體提供的所有信息。但是在社交媒體時代,Facebook出現並且可以提供更好的信息產品組合,媒體就必須知道消費者到底願意為哪些產品付費。

但是,儘管經營狀況不景氣,仍然沒有人費心去指導下一代的記者們如何參與媒體商業模式運轉。不僅如此,新聞學院的學生們也沒有這方面的需求。這種忽視帶來的後果是,從業者們以關注商業收入為恥。

但隨著訂閱模式的興起,像《西雅圖時報》這樣的媒體正在利用讀者閱讀偏好數據來指導記者的報道策略。2019年5月,NicholasThompson指出,在訂閱模式的世界裡,調整商業和編輯原則意味著記者會寫一些人們願意為之買單的東西,內容也會從根本上變得更好。

謬誤三:20世紀後期的媒體模式是新聞業唯一可行的模式

在新聞學院的教育里,關於「新聞」的基本概念是極其狹隘的。以美國為例,媒體力求客觀公平,資金來源以廣告收入為主。但事實上,這種概念的新聞業只是近五十年來的發展狀況。在以往絕大部分時間裡,美國的媒體都充斥著黨派色彩,由利益相關者提供資金,藉此將自己主導的價值觀傳遞給世界。

與此前的運營模式相比,二戰後的新聞業僅僅是向美國公眾傳遞信息的渠道之一,在令媒體變得強大、自由的同時,這種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曾經紅極一時的中型報紙,幾乎享有某種近乎壟斷式的權力。一方面,它為其他類型的媒體進入該市場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另一方面,這些扮演「看門人」的媒體則更加偏向於白人和男性的利益。

不過總的來說,20世紀下半葉是新聞業的黃金時代。媒體可以從廣告中獲得收入,因此能夠在政治領域中投入巨資,發起強有力的、無黨派色彩的深度報道。在報紙權力的巔峰時期,《芝加哥太陽時報》買下了一家酒吧,並派駐記者卧底,最終曝光了當時猖獗的政治腐敗。但是,正如其他任何黃金時代一樣,報紙的時代不可避免地消逝了。

謬誤四:信息趨向免費

另一個謬誤觀點是,信息應當向公眾免費開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信息需要付費才能得到」的這種看法,本質上是精英主義、不民主的。但這種論戰並不是在討論新聞業困境的具體解決辦法,而是在從哲學意義上討論信息是否應該免費。這樣的討論通常都是由烏托邦術語而非現實主義話語構建,因此也很難得出一個實際結論。

現實情況是,「信息需要免費」成了阻礙新聞付費牆推廣的口號。但是,免費媒體從一開始就不是真正對用戶免費的,他們的收益來自於用戶在隱私和使用體驗方面的讓步。谷歌花了兩年時間將DoubleClick for Publishers套件整合到其核心產品中,以此獲得對媒體廣告業務的大規模控制。信息仍然面向公眾免費,但谷歌年收入因此增加了數億美元。

謬誤永遠不是孤立存在的。十年之前,很難想像《紐約時報》會擁有450萬付費讀者、商業年收入能達到5000萬。那個時候,即使是最忠誠的讀者,也不會願意為新聞信息支付高額費用。但沒有哪一種新聞商業模式是永恆的,謬論也代表著另一種希望。

新聞讀者:焦慮與欣喜

越來越多的讀者因為閱讀新聞感到沮喪。信息洪流之中,讀者在享有接收大量信息的快樂之時,也不可避免地染上焦慮情緒。這件事情似乎很容易解決,只要停止消費讓我們感到心煩的新聞就好。但這也意味著,離你有可能會錯過很多重要消息,也就此失去改變世界的機會。

回聲室效應加重焦慮情緒

但蜷縮在自己打造的新聞迴音室里,真的能幫助讀者獲得快樂、減少焦慮嗎?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新聞回聲室會加重讀者閱讀新聞產生的焦慮情緒。那些積極從不同渠道接收信息、吸收多方觀點的讀者,在閱讀新聞時產生的焦慮情緒要比只從單一渠道接受信息的人要少。

這篇論文題為《數字新聞環境中影響回聲室效應的因素探究》,由馬里蘭大學Brooker Auxier和Jessica Vitak兩位學者共同完成。他們調查了317位美國成人的新聞閱讀習慣,並將其分成「回聲室組」和「多樣化組」。回聲室組的讀者只會閱讀那些與自己觀點相近的內容,當他們在信息流中遇到相左觀點時,會選擇移除這些內容。相比之下,多樣化組會有目的地選擇多種觀點、多樣內容進行閱讀,他們將社交媒體視作擴展世界觀的一種渠道,希望能藉此與多種多樣的人交流。

應對新聞的重要方式

從讀者的角度出發,面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讀者們究竟應當如何處理?點贊、轉發、評論……讀者在擁有打造自己和他人信息流權力的同時,應當如何決定什麼樣的新聞才是有價值、值得分享的呢?

專欄作家Donna Barker給她的讀者提出了面對新聞的一些tips。她認為,對於那些能夠振奮人心的新聞,應當儘可能多地分享。例如,Adidas生產的跑鞋可以被100%回收利用這類正面消息,可能會對其他顧客購買運動鞋的決定做出積極影響,因此,讀者可以選擇多多轉發這類消息。

但即使是那些令人沮喪的新聞,讀者也能做出自己的努力。以前段時間阿拉巴馬州墮胎違法事件為例,普通讀者可以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自己的切身經歷,也可以向相關機構捐款,來影響更多人的想法和行動。

洪流之中,不論是專業人士和新聞讀者,都面臨著新的困境。但是曾經做出的謬誤判定,也預示著另一種希望;曾經因為信息爆炸產生的焦慮,也可以通過點點滴滴的行動轉變為另一種影響力。這是上一種新聞業模式的黃昏,也是下一個紀元的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媒體指數 的精彩文章:

尋找與眾不同的你!
教育融媒體研討會邀您參加

TAG:新媒體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