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閃電戰失敗了該怎麼辦?再發動一場閃電戰!
作者:[美]羅伯特·M.奇蒂諾
譯者:胡毅秉
在1942年,第三帝國國防軍對「如果閃電戰失敗了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做了很有德國特色的回答:再發動一場閃電戰。
在1941年,通過一場閃電戰擊敗蘇聯的嘗試在莫斯科城下以失敗告終,隨之而來的冬天則成了德國軍隊歷史上最難熬的時期之一。雖然最終德國軍隊挺了過來,但是卻蒙受了巨大的人員傷亡(超過100 萬人)和武器裝備的損失,直到次年春天都沒有恢復元氣。儘管人力短缺、後勤補給匱乏,德國最高指揮機關—阿道夫·希特勒、陸海空三軍的首腦和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將軍(General Franz Halder)卻立即開始謀劃在蘇聯發動新一輪攻勢。他們選擇了南方戰線,並把目標定為高加索(Caucasus)的油田。
如果能夠攫取這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目標,德國就將獲得大量石油資源,不僅幾乎能把戰爭無止境地繼續下去,還能使蘇聯的戰時經濟永久癱瘓。在進攻這一目標的途中,德國軍隊必須通過封鎖或佔領伏爾加河(Volga River)畔的城市—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來阻止蘇聯的援軍到達該地區。在發動這個代號為「藍色行動」(Operation Blue)的攻勢之前,還必須實施某些預備性作戰:例如肅清克里米亞(Crimea)的蘇軍,或是消除極不規整的戰線上的若干突出部。對一支好不容易熬過上一個冬天的軍隊來說,這是一次大動干戈。由於這些作戰對國防軍提出的要求實在太大,德軍總司令部別無選擇,只能依靠盟國和衛星國提供大量人力:包括義大利人、匈牙利人,尤其是羅馬尼亞人。
對德軍總司令部中的許多人來說,1942 年是個「新起點」,是深吸一口氣、盡情品味劫後餘生的喜悅的時刻。事實上,這應該也是德國人進行痛苦檢討的時刻。在1941 年夏天,德軍企圖通過一場大會戰(巴巴羅薩行動)擊潰蘇聯,結果在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沉重地打擊了蘇聯紅軍。但這個行動還是失敗了。當一系列不同尋常的條件使國防軍得以捲土重來時,他們在10 月發起了進軍莫斯科的颱風行動。這次行動在沉重打擊敵人後又失敗了。事實上,這一行動在蘇聯首都城下遭遇了蘇聯紅軍聲勢浩大的冬季反攻,最終以災難性的結局而告終。在新年的頭幾個月里,面臨蘇聯紅軍發起的最終遍及整個東線的戰略大反攻,首先是中央集團軍群,然後是國防軍的其他部隊,都發現自己將不得不為生存而戰。一支以善於進行戰役級別的快速機動戰而自豪的軍隊此時分散成一股股身心俱疲的「步兵小分隊」,在他們所能找到的任何可憐的過冬避難所里咬牙堅守。但他們還是挺過了冬天,此時該展望以後的戰鬥了。
1942 年的戰略問題與上一年有很大不同。第三帝國此時面對的是史無前例的強國大同盟。從我們所處的時代來看,很難想到有什麼能讓德國打贏這場戰爭的合理方案,這是任何研讀過大量「架空歷史」類著作的人都可以證明的。但是請讀者務必記住,在1942 年,這場戰爭的未來走向確實存在著幾種可能。從理論上講,德國人有很多事可做。他們可以研製出更加先進的潛艇,打一場針對同盟國海上運輸的破交戰;他們可以全力發展自己的戰略轟炸機部隊,而不是像歷史上那樣偶爾才做並不認真的考慮;他們可以在 1941 年年底就轉入總體戰模式,而不是在1943 年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才想到這麼做(到那時一切都太晚了)。 當時德國軍隊基本上佔領了整個歐洲,將歐洲大陸的大部分工業地區都納入帝國版圖,而且德國本土也尚未感受到同盟國的轟炸攻勢所帶來的痛苦,因此他們確實有資源做出許多選擇。比如說,如果德國在1941 年就大大增加高射炮的產量,到1944 年能產生多大的影響?德制高射炮的殺傷力是足夠的,這一點有B-17 和B-24 機組人員用鮮血付出的代價為證。或者,如果在生產安排中將U 艇的優先順序排在坦克之上又會怎樣?同盟國在大西洋反潛戰中的勝利是軍事史上常見的險勝戰例之一,或許也是希特勒錯過的機會之一。只要在某些方面多加註意,在另一些方面做些調整,德國就很有可能贏得戰爭,或者將失敗延緩到足以使自己雖敗猶勝。
所以,德國贏得戰爭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只是在現實中,指望德國通過潛艇戰、防空武器或改進的通信情報贏得戰爭,或者哪怕只是改善它在戰後的處境,都是忽視了歷史的觀點。德國作為一個強國,其實力的基礎始終是它的陸軍。由於地處歐洲中央,邊境基本上無險可守,資源又遠遠少於其鄰國,德國沒有資本執行可能在長遠帶來勝利的戰略。因為從任何潛在戰爭的第一天起,德國在邊境上面臨的威脅就遠遠超過美國,所以無論誕生了多少才華橫溢的核物理學家,像曼哈頓計劃這樣風險大、周期長的研究項目都不太可能在這個國家誕生並獲得撥款。這就是德國人從未真正大力發展遠程轟炸機的原因—戰略轟炸也許有效,但它無疑需要時間;這也是德國海軍從未全力開展破交戰的原因—無論破交戰在長期能對英國人構成多大威脅,它都不是一種為了快速見效而設計的戰略。只有陸軍人仍然有可能贏得一次足以拆散敵對聯盟的決定性勝利。
德國在1942年年初面臨著嚴重的戰略困難,在陸上、海上和空中都要以寡敵眾。德國被敵國團團包圍,其陸軍主力在莫斯科城下以及整個冬季的戰鬥中剛剛遭受了可怕的、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自身在東線的傷亡總計已有100 萬人出頭。儘管如此,在當年春季德軍的決策過程中,或許最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當希特勒決定在蘇聯再發動一次大規模攻勢時,軍中竟然少有異議。縱向參照漫長的德國軍事史就可知道,這種看似絕望的局面只給了國防軍一個選擇:進攻。
本文摘自《國防軍:第一部.折戟沉沙,1942年德軍歷次戰役》
現代德國軍事史研究泰斗——羅伯特·M.奇蒂諾奠定地位之作
《國防軍》系列三部曲,詳盡再現1942年的德國「國防軍」
榮獲「亞瑟·古德澤特」獎、美國軍事歷史學會「傑出圖書」獎
※巴格拉季昂行動,戰鬥在華沙接近地
※世界軍服百科:一戰美國海軍陸戰隊制服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