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朝時期門閥制度,皇權的阻礙,人民的對立,三百年大分裂的原因

晉朝時期門閥制度,皇權的阻礙,人民的對立,三百年大分裂的原因

中國的門閥制度在南北朝時期最興盛,門閥二字是門第和閥閱的意思。當時的人們做官以及結婚一類的大事都非常的看重一個人的門閥。所謂門第和閥閱,就是指家裡現在有沒有人在朝廷做做官,以前你這個家族是不是一個名門望族。祖上出過什麼名人沒有。南北朝時期的整個社會的運行基礎就是門閥制度,即使在隋朝和唐朝這樣大統一的時期,科舉制度也已經出現,但是國家內部很多權力和利益還是被這些大家族所掌握著。

最初中國的門閥並不是一種制度,其構成的核心——世家。所謂世家就是那些世代都是一個地區的實際控制者的家族。在戰國時期,隨著分封制度的統治基礎(井田制)逐漸的喪失,很多國家的土地都是私有的,於是在一些地方就出現了世代都是地主階級的家族。這些家族雖然在也會受到亂世中的戰亂影響,但是由於家中一直比較殷實,有經濟實力來培養家族中的優秀後代,以及巴結地方上的實力軍閥,從而在這些地區一直能夠延續下來。

再加上,中國早期的皇權都是不下縣的。也就是說皇帝所委派的官員只是到達縣城著一級別,再往下的統治力量就被一些比較大的世家或者是比較大的宗族所掌握了。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的兼并變得愈發嚴重,導致這些地區的財富和人口都逐漸的變成了這些地方上的家族的一種依附。雖然不是法律上的依附關係,但是由於這些家族世世代代長時間的對一個地區的實際掌握,導致很多地方的家族勢力比皇權更加的深入人心。

原本只是地方上的經濟貴族,在西漢和東漢比較長時間的和平中,一直都是通過原有的一些有限途徑來將自己家族的子弟送入仕官階級。但是在三國這樣的亂世中,地方上的各個軍閥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和人才上的一個支持,逐漸的在很多事情上開始和像門閥家族妥協。比如東吳的孫權的統治基礎就是依靠當地的門閥家族。佔領益州的劉備也是如此,為了獲得當地的世家的支持,不僅在仕途上給予這些家族的子弟一些方便,同時承認他們很多的政治利益。當然北方的曹魏也不例外,曹操一方面選拔寒門出身的有才之人,以此來壓制門閥的勢力,同時又不斷的向一些大世家門閥拋出橄欖枝。

一直到了司馬懿完全掌權的時候,為了讓北方的大家族支持自己家族,於是就確立了門閥制度,讓這些家族的子弟都能夠有個比較好的出路。並且在西晉時期,這個制度徹底的在中國成為了一個制度,選舉人才只看重一個人的家世。正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朝廷中很多的官職基本都被一些大家族把持著,正是因為這樣,每個家族都有著強大的實力,在家族勢力範圍中,更像是一個地方的家族割據各個地方。同時皇帝的權力也是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國家的力量也被分散到了各個家族中,所以中國的朝代和統治者才會在之後的南北朝時期出現頻繁的更迭。

正是由於在地方上和朝廷中,很多的權力都被世家所把持著,所以皇帝誰做都是一樣的,更多的只是一個大家族相互妥協的結果。所以這個時候的中國雖然不是名義上的分裂時期,但是一旦國家中心權力上出現一些問題就會導致地方上有實力的家族,依靠家中在朝廷中做官的人的權力,想要問鼎中原。但是門閥制度從魏晉開始到隋朝時期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時間,已經在每個人的心中根深蔕固。

但是門閥世家最後還是在中國歷史中消失了,主要是由於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是因為科舉制度的出現,科舉制度雖然能夠讓寒門的子弟也能夠有機會出仕,但是由於門閥世家幾百年的積累,所以即使是在讀書學習這個方面隋唐時期,中舉的人基本都是原有的一些大家族。但是至少不像以前完全就沒有寒門子弟。第二個就是在唐朝末期的黃巢起義,有的人會說和這個有什麼關係吶?由於黃巢起義導致中國北方大量的世家在肉體上被摧毀。因為每個人證明你是世家的依據就是家族中的族譜,但是這個一旦沒有了,就沒有的證明你是世家的依據。同時在宋朝的時候,大興科舉才逐漸的由官僚士紳取代了門閥世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侃天下 的精彩文章:

愛新覺羅氏竟是趙匡胤後代,大宋是大清的祖宗,歷史總是出人意料
秦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覆滅的經濟邏輯,從錢的角度分析秦國興衰

TAG:歷史侃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