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印度——千人洗衣場

印度——千人洗衣場

距離達拉維貧民窟不遠的馬哈拉克西米火車站南邊(Mahalakshmi Railway Station),有一個著名的露天洗衣場(DhobiGhat),是孟買甚至全印度最大的洗衣場。我跟著導遊來到觀看洗衣場的最佳地點——火車站旁邊的天橋,向下眺望,把這個逾百年歷史的露天洗衣場盡收眼底。

洗衣場佔地面積約三四個足球場,場內有一排又一排的洗衣槽。聽導遊說,政府當年修建這個洗衣場,可提供五千個洗衣工人同時為全城的市民服務。其實這是孟買政府當時一項惠民的工程,希望可以解決市民在旱季時洗衣服遭遇的缺水難題,並且讓低種姓的洗衣工人有出路。德比(Dhobi)是一種賤民的種姓,是洗衣工人的世襲職業。

目前這個露天洗衣場已經為市民服務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進入機械化的社會,它仍然受到很多酒店、醫院和家庭的光顧。原因很簡單,洗衣場收取非常低廉的費用,聽說洗一條牛仔褲不過是五盧比。

印度——千人洗衣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洗衣場佔地面積約三四個足球場,場內有一排又一排的洗衣槽

工人每天把收集來的數千公斤衣物、床單和被褥等,分別進行洗滌,先把衣服浸泡在水槽的肥皂水中,然後取出來拍打、揉搓,洗凈後掛在竹竿和繩索上,待晾乾後再上漿、熨燙,然後分發送返。他們有條不紊地分工處理,很少出錯,實在令人佩服。

印度——千人洗衣場

洗衣工人洗衣、晾曬分工處理,很少出錯

不過人工洗滌一方面要對抗時下快速方便的洗衣機;另一方面現代環境污染和衛生問題尚未受到重視,工人長期接觸化學洗劑或是帶有病菌的衣物,難免受到感染,這都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印度——千人洗衣場

洗衣工人長期接觸化學洗劑或是帶有病菌的義務,難免受到感染,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近十年來,住在貧民窟的窮人和洗衣工人不減反增,除了印度人外,還有不少是來自農村和孟加拉、巴基斯坦的難民。儘管政府開始關注這些社會問題,且為此興建廉價公寓,但為何這些人卻都不大願意搬遷,寧願繼續守著家徒四壁的簡陋棚屋?

印度夢

原來印度作為民主國家,公民有「遷徙自由」和「乞討自由」的權利,政府無權阻止和干涉農村人民和外地人湧入城市,農民來到城市,沒有職業,沒有固定收入,唯有佔地搭起棚屋。孟買貧民窟的居民,也是手握選票的,這兒人口達到百萬,是每次政黨爭取選票的集中地,容易在區內爭取選票,也是政府不願強制拆遷貧民窟的原因。

不僅如此,蝸居在貧民窟的居民們,雖然生活困苦,卻都懷抱 一個「印度夢」。他們期待自己總有一天會像《貧民窟的百萬富翁》 的主角賈馬爾?馬利克一樣,改變命運,夢想成真。

印度是一文明古國。在過去數千年的歷史中,不管經歷了多少春秋歲月的刻畫或滋潤,她都一直保持著既有的文明成果,也能與時俱進,在傳統的社會中呈現接受現代文明的思潮與生活方式,而她的接收方式是如此獨特,不管西方文明是怎樣地被介紹到這個國家,她的傳統元素仍會在各層面中被各個不同的種族,不同政治或宗教信仰的人,甚至不同的種姓頑固地保存著,而如同印度在歡慶色彩(Holi)或新年排燈節(Diwali)塗抹潑灑的彩粉,這個國家的文化色彩是那麼樣的強烈又迷人。請讀清華大學出版社《印度?印象》

印度——千人洗衣場

書名:印度·印象

作者:鄧予立,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69.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借鑒經驗:麥當勞與肯德基的選址技巧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準確含義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