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中國盛產「巨嬰」?看完這個理論,你就懂了!

為什麼中國盛產「巨嬰」?看完這個理論,你就懂了!

01

近來看了部動畫小短片《巨嬰》。

很諷刺,很壓抑,但也很真實。

男主是個大號「巨嬰」。

赤裸著半身,大喊一句「媽」,然後,媽媽就幫他把衣服穿上。

而爸爸呢,除了負責掏錢,好像屋內一切都與他無關。

沒多久,家裡陷入窘境。

媽媽不得已開始變賣傢具,以維持「巨嬰」的日常需求。

但這一次,媽媽無奈地搖了搖頭。

巨嬰還不是巨嬰,只是個小小孩。

一看到電視里有新玩意,手一指,叫一聲「媽媽」,然後,媽媽就絕對滿足他。不管多貴,也不管是否合理。

「巨嬰」因為沒買到VR新產品,便把遙控一摔,表示非常生氣。

但「巨嬰」的反應可想而知。

「巨嬰」一看,大喜,立刻拿去換錢找樂子。

他摸了摸咕隆咕隆的肚子,想喊媽媽,卻發現,媽媽早已咽氣。

02

這真箇是腦洞大開的作品。

它赤裸裸地呈現出一現象:溺愛,既毀孩子,也毀自己

不過,我今天不是來跟大家討論「溺愛」對不對。畢竟「溺愛」已是人人喊打的教育方式。

問題在於,既然都知道溺愛不好,為什麼還有很多父母對此趨之若鶩?

一言蔽之:「溺愛」這玩意,它是父母的心理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要。

其實每個人潛意識裡,都住著一個「內在小孩」。

父母在真實世界裡如何對待孩子,基本上取決於「內在小孩」向外的投射。

如果一個媽媽的「內在小孩」是豐盛的,充滿愛的,那她自然就會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並且給予。

如果這個「內在小孩」是缺愛的,在某些方面相當匱乏,那她就會把這個「匱乏部分」,全然投射給真實世界的孩子。

舉個例子。

比如你小時候經常被虐待,被忽視,這種不幸的童年,就形成了你「內在的缺愛小孩」。

後來,你當了媽媽,你看見孩子就有一種付出欲,恨不得什麼都幫他完成,感覺怎麼愛都不夠——也就是所謂的「溺愛」。

你會有一種強烈的犧牲感:天吶,我真是一個偉大的媽媽!其實呢,都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在的缺愛小孩」罷了。

03

李雪分享過她的童年經歷。

小時候,媽媽很溺愛她。

當然,這是親戚鄰居說的,並非她的真實感受。

她每次想自己洗衣服,媽媽就來一句:「你洗不幹凈還浪費水,還是我給你一起洗了吧。」

一起去超市購物,她明明挑得差不多了,媽媽又一股腦塞給她一堆昂貴的零食。

媽媽生病了,她試著關心,結果得到的回應是:「沒事,學習第一,你看書去吧。」

可要是她真看書去了,媽媽又會嘮叨一句:「還真是個白眼狼。」

後來李雪發現,其實媽媽內心極度缺愛,所以才會通過犧牲自己,來過度滿足女兒。而這種一味地付出,也在間接地滿足媽媽「內在的缺愛小孩」。

至於孩子的真實體驗?

只有束縛,沒有愛。

04

被溺愛的孩子,和不被愛的孩子,其實本質都一樣——沒有得到真正的愛

我們覺得被溺愛一定是件很幸福的事。

其實不然。它只是父母們的遊戲——孤獨的自我犧牲

孩子被這種「假愛」吞沒後,會偏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成為「家庭吸血鬼」。

比如文初那個巨嬰。

其實任何孩子,都會天然的渴望自由意志,以及精神獨立。但他媽媽不希望他擁有這一點。

媽媽意識層面可能會悲傷,但潛意識裡聲音就是:寶寶不能離開我,這樣我就永遠付出,永遠享受偉大的犧牲感了!

最終,孩子連基本的意志都沒有形成,自然做事無定力,當吸血鬼也不知廉恥。

另一個是被溺愛控制,活成了「愛恨糾結體」。

其實更多的人,都成為了這種。

任何愛都是功利性的。溺愛就更別說了,它暗藏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控制孩子,按父母意願行事。

比如逼婚逼生,比如什麼事都插一手。而孩子,大都選擇服從——畢竟父母付出這麼多,實在太內疚了。

這一點,媽寶男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他們口頭禪是:「我媽養我多不容易啊!你就不能孝順她一點嗎?」

其實呢,媽寶男內心非常痛苦。

他既愛媽媽又恨媽媽。

愛,大都源於愧疚。恨,是因為媽媽的控制,以及他渴望自由而不得。

你說,「溺愛」這東西,是不是很毀人?

05

曾奇峰也寫過一個事。

一個媽媽追著孩子喂飯。

曾奇峰說:「孩子這麼大,不用媽媽餵了。」

「我孩子挑食,我不喂啊,真怕他餓壞了。」

「放心,要是哪個物種連餓了都不知道吃東西,早滅絕了。」

幾經勸說,這媽媽決定試一試。

果然,不到一個月,孩子不但能自己吃飯,還不挑食,什麼都嘗嘗,有一種終於解放的感覺。

而這時,媽媽反而流露出一絲焦慮,總覺不妥。看,這就是在玩「自己滿足自己」的犧牲遊戲。

沉浸在這種偉大的犧牲感里,自然無法看見孩子對獨立意志的渴望。

而父母想走出「自己滿足自己」這個困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向外觀察,以及向內覺知。

向外觀察:孩子的真實需求是什麼?他想要什麼樣的成長體驗?還是李雪那句話,愛,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願。

向內覺知:拿自己的童年,與孩子的現在做比較,問自己,我究竟是在滿足誰?買一大堆玩具,倒底是「我」想要,還是孩子想要?

只有區分出這些,你才能真正看見一個孩子的所思所感。而看見,是一切真愛的前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為何說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最後一節課,老師說:你們再看看卷子,我再看看你們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