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達原飲:發燒不退的另一種思路

達原飲:發燒不退的另一種思路

達原飲治療高熱一例引發的連鎖反應

作者/賈波,沈濤

導讀:陳潮祖先生乃川派名醫,他曾治療過一例發熱病人,葯後燒退病癒,後一月全身脫皮,再二月白髮轉青,第二年值與妻「鑽石婚」興至,卻感風寒而歿,一波三折,其藥力使然也?命數也?案後門人對達原飲的疑問和分析,對醫林學者,或有啟發,請君賞玩。(編輯/魏甲奇)

黃某,男,78歲。成都市農機學院家屬。1981 年7月2日初診。1981年7月20日患病來我院附院治病。車到附院門前,恰逢陳老從附院經過,求治於先生。問其病情,家屬代述:寒戰高熱已逾數日,服用西藥無效。觀其舌邊深紅,苔如積粉,燥澀乏津,脈數有力,遂書方如下:

草果15g,檳榔15g,厚朴15g,知母15g,黃芩15g,白芍20g,生甘草10g。上方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6劑。

後病人家屬來告:上方連服5劑,熱退身涼。

1個月以後全身脫皮,撕之即落。再歷2個月,昔之兩鬢白髮,由白轉青。因其全身表皮盡脫,弱不禁風,惟有卧床休養。次年春節以後,乃是黃公與其夫人結婚60周年,黃公興緻勃勃不聽夫人、子女之勸,堅持要起床與夫人攝影留作紀念,感受風寒,數日不起而逝,此公之逝,實有憾焉。

[侍診心得]

吳有性在《溫疫論》中述達原飲能治療瘟疫初起,其時邪在伏脊之前,腸胃之後。並認為此處位居半表半里,即《素問·瘧論》所謂「橫連膜原」是也。陳老認為:連綴於內臟與軀體的膜,無處不有,無所不包,故稱膜原,是少陽三焦的組成部分。

此證疫從口鼻而入,客於膜原,水道失調,濕濁阻滯營衛運行之機,陽氣不能達於體表,初起可惡寒戰慄,思近烈火,繼則郁極而通,體若燔炭,呈為濕遏熱伏的憎寒壯熱證象,苔如積粉,舌質紅,則為濕遏熱伏的診斷依據。蓋濕濁壅滯三焦則苔厚,熱為濕濁所遏故舌紅。此證治宜芳化濕濁以宣透膜原,決其壅阻以疏通三焦,俾穢濁去則水道通,營衛和而諸症解。

本方配伍存在兩個疑點:

所治明是急性熱病,何以不用清熱藥物為主,而以辛溫燥烈的厚朴、草果、檳榔為其主葯?

此證所以出現寒戰高熱,頭痛燥煩一派熱象,其實都是陽為濕遏使然。吳氏以朴、果為主,可謂獨具卓識,若不宣化濕濁而惟清熱是務,是只看到現象,不明本質,不僅不能愈病,反有損陽氣之虞。當然,若從疫邪考慮,大青葉、板藍根、黃連等葯亦未嘗不可加人。

苔如積粉明是濕濁壅阻證象,何以要配生津的知母、白芍?

此證苔如積粉,自是濕濁太盛。但因熱伏於內,濕受熱蒸,已呈濁結,所以苔厚捫之燥澀。若不先用生津之品令其津充,朴、果、檳榔也就難奏宣化濕濁功績。譬如棹有陳垢,必先以水潤之,而後始能去之。配伍生津和血的知母、白芍,即此義也。

[按語]

此案給人兩點啟示:

一是病後脫皮,證明皮下即是少陽三焦組成部分。此證是因津凝成濕,阻滯少陽三焦間隙,服用此方以後,濕濁一去, 腠理空虛,皮膚失養,竟然脫皮,脫皮之後,弱不禁風,證明表衛不固,易感寒邪,亦是毋庸爭辯之論。

二是相隔4個月以後白髮轉青,證明濕濁阻滯三焦也是白髮機制之一,治療發白髮落可以借鑒。

通變柴胡湯之用

作者/李紹南

導讀:臨床上治療外感熱性病的方劑較為多見,但對邪入膜原,濕熱內阻或少陽未盡者,可運用通變柴胡湯。對於小兒發熱反覆不愈3天以上者,可認為是邪正雙方皆衰退不強,觀其舌苔厚膩者,可視作邪入膜原,用小柴胡合達原飲方,小編親測有效。(編輯/王超)

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自擬通變柴胡湯,用治外感熱性病,每有桴鼓之效。

方葯組成:大柴胡21~30克,黃芩9~12克,草果仁1.5克,半夏9克,陳皮9克,枳殼9克,川朴9克,甘草9克,生薑9克。

本方大柴胡解少陽之表,黃芩清少陽之里,為本方的主葯。草果仁香辟穢,宣透伏邪;陳皮、半夏、枳殼、生薑和胃降逆,化痰止嘔;川朴除濕消脹,化痰下氣;甘草調和諸葯。總之本方是一個和解少陽、除濕辟穢而退熱的方劑。

加減法:

身痛無汗加桂枝9克或豆豉9克;

頭痛加羌活9克;

寒熱汗多加杭芍10克、桂枝9克、大棗3枚;

咳嗽加杏仁9克、枇杷葉12克;

食欲不振加三仙各9克;

嘔吐加竹茹9克;

咽喉疼痛者加桔梗9克、牛蒡子9克、板藍根12克;

晝輕夜重加鱉甲9克、首烏9克、党參9克。

適應證:

寒熱往來,全身酸楚,倦怠無力,胸脅苦滿,食少噁心。口渴,不思飲食,脈弦數。舌苔薄白或垢膩,晨輕暮重,病程纏綿不愈。

瘧疾愈後仍夜出虛汗,午後畏冷,食慾欠佳,動則自汗,倦息尤力。外感熱性疾病,體溫已退至正常,但較長時間內有納呆,食欲不振、腹滿悶脹,午後背出冷氣,微感身倦無力,舌脈如常。

臨床上治療外感熱性病的方劑較為多見,但對邪入膜原,濕熱內阻或少陽未盡者。運用通變柴胡湯能達到理想之效。

此方依據張仲景柴胡湯及吳又可達原飲化裁而來。

曾治療一例低熱1年余患者,經各種檢查未找出發熱的原因,運用此方加鱉甲、首烏、党參、銀柴胡、地骨皮,共用10餘劑而獲愈。

關於大柴胡的用量,在寒熱往來明顯、熱度較高的情況下可用30克。有時可用到45~60克;寒熱往來較輕,熱度不高,只有明顯倦怠無力、口苦脘悶不暢、食欲不振的情況,可用21~24克;人有「柴胡半斤少陽平」語,信不誣也。

版權聲明

本文源「中醫書友會」,輯/山柰。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轉載原創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同城 的精彩文章:

中藥歌訣大全
中國古代女醫探秘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