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死前送太監吳良輔去出家,為何順治一死,孝庄立刻殺掉他
吳良輔是深得順治皇帝寵愛的太監。在順治皇帝死前五天,順治皇帝把吳良輔送到寺廟去,剃了他的頭髮,讓他當和尚。不過,順治皇帝一死,順治皇帝的母親孝庄太后立刻把吳良輔拉回來,就地正法。
那麼,吳良輔究竟做了什麼事,為什麼順治皇帝那樣護著他,孝庄太后卻怎麼也不容他呢?
按照正史《清史稿》記載,孝庄太后之所以要殺吳良輔,是有兩件事。
一是變易祖宗制度。清朝在關外的時候,也就是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本來是沒有太監的。管理皇室事務的叫做內務府。入關以後,也學漢人的做法,選了太監入宮。不過,管理機構依然還是內務府。因此,吳良輔給順治皇帝建議,按照明朝內府二十四衙門的做法,把內務府改為十三衙門。這個建議被順治皇帝接受,因此對內務府進行了改造。不過,順治皇帝當時也做出了規定,嚴禁宦官干政,嚴禁宦官交結外官。
二是納賄交結外官。吳良輔因為深得順治皇帝的寵愛,因此,很多朝廷官員都走他的門子,希望他能夠在順治皇帝面前美言兩句,獲得提拔。同時,他也因此收受了不少賄賂。後來,有件作弊案被人告發了。這件事牽涉到了大學士陳之遴、巡視中城御史王秉乾、都督同知王之綱等人。當然,作為收受賄賂的吳良輔,也牽涉其中。按照清朝的法律,這些人都該被處死。不過,順治皇帝害怕株連太多,只對陳之遴等人處以流放之刑罰。而吳良輔則被順治帝保護了下來,免於罪責。
孝庄太后就是以這兩條大罪為名,用康熙皇帝的名義(當時康熙還是個小孩子),處死了吳良輔。同時,廢除了吳良輔建議的十三衙門,又重新改為內務府。
說起來,如果孝庄太后認為順治帝判得不對,他就應該按照清朝的法律,把涉事的陳之遴等人一併處死。可為什麼,她只處死了吳良輔,卻並沒有對陳之遴等人追加處罰呢?再說了,吳良輔都當和尚去了,跳出三界外,不在紅塵中,孝庄太后為什麼還要和吳良輔過不去呢?
有一些電視劇在設置劇情的時候,設置了一個吳良輔與康熙皇帝的生母孝康章皇后有染的橋段。說是孝庄太后看不過去,所以絕不容忍吳良輔活在世上。
不過,這個橋段顯然編得有些離譜。吳良輔不過是一個太監,他怎麼會和康熙皇帝生母有染?再說了,就算吳良輔真的和康熙皇帝生母有人,過不去的是順治皇帝,因為吳良輔給他戴了綠帽。怎麼可能他過得去,他娘孝庄太后反而過不去呢?
還有人說,孝庄太后殺吳良輔,可能與順治皇帝一度鬧情緒想出家有關。董鄂妃去世以後,順治皇帝萬念俱灰,一度剃了頭髮想出家。最後雖然好歹被勸回來,但是他在情緒灰暗的情況下,感染了天花去世。孝庄太后認為,他兒子的死,純粹是吳良輔教唆的原因。順治皇帝之所以送吳良輔去出家,就是吳良輔與順治皇帝都有出家的想法。而這個想法,孝庄太后認為,就是吳良輔教唆的。因此,出於對兒子的愛,她就把一切罪責加在吳良輔身上,從而把吳良輔給殺掉。
這個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但問題是,就算順治皇帝送吳良輔去出家,也並不表明吳良輔對出家這事也很熱衷。說不定是因為順治皇帝沒有出家成功,因此,他把自己最寵愛的太監送到寺廟,代他出家。這種情況下,不管吳良輔同不同意,他也只能接受啊。
所以,孝庄太后一定要殺吳良輔,除了覺得他沒有把自己的兒子教好外,還有其它更深層次的考慮。而這個考慮,就是清朝的政治體制。
孝庄太后是一個卓越的政治家,她一生輔佐了三代皇帝,她對清朝入關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中央集權的滿漢共主的政治體制,是出了不少力,做出了不少貢獻的。這其中,她對太監的問題,肯定有非常深入的思考。
明朝之所以滅亡,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宦官干政。孝庄太后是絕對不希望清朝也出現宦官干政的,因此,她要嚴厲打擊像吳良輔這樣的宦官,還要改變讓吳良輔這樣的宦官生長的溫床,也就是「十三衙門」。
所以,孝庄一定要殺一儆百,通過懲治吳良輔,給太監們一點顏色看看。同時取消「十三衙門」這種機構。
應該說,孝庄的做法算得上是卓有成效的。整個清朝幾乎沒出現過「宦官干政」,當然還有後期乾隆皇帝等人的努力,但是,孝庄太后所做的基礎工作,功績也是非常大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
TAG:張生全歷史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