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教育活動史研究走向成熟

教育活動史研究走向成熟

20世紀中葉以來,社會科學研究者在許多領域都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充滿活力的民眾之中。教育史學也開始著眼於基層的、日常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活動。這為教育史學研究開闢了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即教育活動史研究。

反映鮮活的教育歷史活動場景

華中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劉來兵介紹稱,教育活動史研究立足於現實的教育生活,以歷史上的教育活動及其過程與結果為研究對象,以歷史與現實、過去與當代的視野來審視教育活動發生、發展的變革過程。

教育活動史研究著眼於整個教育活動過程。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申國昌表示,橫向來看,教育活動史重點研究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家庭教育活動、社會與民間教化活動,研究歷代文教政策的形成及其實施過程。縱向來看,教育活動史研究凸顯以人為本理念,重點挖掘各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日常活動及其相互關係。

長江教育研究院院長周洪宇強調,教育活動史應將研究的視線投向民間,著重研究大眾在教育活動中的思想反映、求知心理、獲知狀況,特別要關注社會上弱勢群體的非正規教育。為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從民間搜集史料,注重挖掘那些散佈於民間的信件、日記、傳記、歌詞、民謠、繪畫、剪紙、訪談記錄等非官方記錄和口述歷史資源。

重視對教育器物的研究

教育活動史研究的最大難題就是史料匱乏。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趙國權認為,教育活動史研究一方面要立足正史,同時兼顧野史,深入挖掘歷代筆記小說、族譜家譜、墓志銘、日記等史料所蘊藏的豐富信息;另一方面要立足文本,同時走向非文本,分析壁畫、繪畫、畫像石、畫像磚、銅鏡、瓷枕、屏風、書法、器皿等實物資料,讓它們來為教育活動「說話」。

在研究資料方面,教育活動史研究應秉持地上與地下相結合、史學與文學相結合、書面與口述相結合的大史料觀。周洪宇認為,要改變「重文輕物」的研究方法,高度重視對教育器物的研究,通過開展與教育活動相關的教育器物系列研究,展現時代變遷脈絡中的教育器物變遷史。同時,還可以深度挖掘教育器物與教育活動間的相互關係、教育器物如何隨著時代而發生變化、教育活動主體更偏好何種教育器物等研究角度,充分發揮教育器物證史的作用。

呈現「一通多專」趨勢

申國昌介紹稱,近年來,隨著教育活動史研究走向成熟化和常態化,學界在進行理論研究、通史研究、個案研究的同時,也在進行官學活動史、私學活動史、書院活動史、科舉活動史、女子教育活動史等專題研究,從而使教育活動史研究呈現「一通多專」的趨勢。

趙國權認為,要加強教育活動史的拓展或延伸研究,加強與國際史學界、國際教育史學界的溝通和交流,讓中國的教育活動史研究與國際接軌,進而藉助國際交流平台走向世界。

周洪宇認為,應將我國歷史上的教育活動放在更為廣闊的歷史情境下進行研究,在共時性上可以擇取國內外不同地區的教育活動進行比較,在歷時性上可以擇取同一教育活動進行變遷比較。他以民國時期教會大學教育活動為例提出,研究者可以深入研究移植到中國環境下的教會大學的教學活動、師生來源和互動、課外活動、管理活動等方面的情況,並與西方教會大學或中國同一時期其他大學進行比較,從而啟發讀者思考,突破如「衝擊—應戰」模式等陳舊觀點,得出較為真實的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全國主要史學研究與教學機構聯席會議首屆年會」在京召開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