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技造福於人,既是科技的起點也是歸屬
「think」是創始人老托馬斯.沃森(Thomas J. Watson)給IBM留下的一句箴言,它在IBM過去的百年風雨歷程中貫穿始終,傳承著一種精神——想得更多,看得更遠。
「遠見」的傳承
1914年,老托馬斯.沃森「臨危受命」出任IBM前身CTR公司總經理。在公司瀕臨破產邊緣之際,敏銳的他從上百種的產品中鎖定了製表組合機,並在隨後的十幾年裡打入打字機行業,生產出了打字機、打孔卡片,以及打孔機、分類機、會計計算機等系列產品,從次奠定了IBM在計算領域100多年的基因。這是老托馬斯.沃森的遠見。
1946年3月,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和查理.柯克到賓夕法尼亞大學見到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雖然當時不為所動,但是隨後很快意識到計算機將成為世界的未來 。在小托馬斯.沃森的堅持下,IBM開始在計算機領域不斷嘗試——在60年代研發推出了「360型系統電腦」,造就了現代IT產業的基礎。這是小托馬斯.沃森的遠見。
小托馬斯.沃森之後,80年代,IBM定義了個人電腦的標準, 90年代,IBM預見了電子商務時代。進入21世紀,IBM預見了智慧地球——當前的智慧產業的興起,在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對決中成為最早的「玩家」,並且最早將人工智慧技術推向行業應用;率先提出「量子計算」概念,並且推出了世界上首台量子計算機IBM Q System One;IBM還擁有大量的尖端科技,僅有1平方毫米大小的計算機、基於納米技術的晶元、全球最小的存儲介質「鈥原子」等等,不勝枚舉。這是IBM的遠見。
所有這些一點一滴的成就鞏固了IBM在計算機領域的輝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
「IBM一百多年的發展與成就,基於的是對未來不斷的思考。思考讓我們能夠走在時代的前列,讓我們跨越了一座座『高山』,度過了一個個轉折關鍵期。」在2019 IBM中國論壇(think Summit)上,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這樣說。
可以說,上個世紀IBM最早看到了信息時代的樣子,這個世紀初IBM最早看到了智慧時代的樣子。那麼,身處當下IBM又看見了什麼?
「5in5」發布:用科技手段解決社會問題
時間追溯回2006年,IBM向全球第一次發布了「5in5」年度預測(未來五年五大創新趨勢發布),涉及遠程醫療、實時語音分析、3D互聯網、可降解塑料、智能手機。自此以後,在過去的十三年里,「5in5」發布已經成了全球科技發展的重要風向標。從感測技術、全息圖、個性化導航、生物識別、移動商務,到區塊鏈、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等,其中許多創新都在逐一變成現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而與往年相比,今年IBM發布的「5in5」不僅涉及技術更加多樣化,同時也更「接地氣」。在2019 IBM中國論壇上,IBM揭秘了食品生產、供應鏈、安全、檢測、包裝回收五大環節背後的創新科技,暢想了未來五年里,科技如何改變我們賴以生存的食品、農業和環境。
第一,是數字孿生子(Digital Twin)。通過對農業全方位的數據採集,藉助數字化手段構建農業決策平台,模擬虛擬農場,將農業運作中涉及的土壤、水、溫度等生產相關數據與金融機構、食品分銷商、醫療健康機構等外界信息進行對接,同時融合大量高精度的衛星數據進行深度學習,實現農作物收成預測、溫濕度預測和病蟲害預防,確保食物健康管理、節省自然資源與人力成本。
第二,是信息透明預警。利用區塊鏈、物聯網、AI演算法、IBM Food Trust Network(IBM食品信任網路)等技術,應對複雜的食物供應鏈問題。通過IBM食品信任網路把食品供應鏈中的相關方聯繫在一起,共享幾百萬種食品供應鏈的環節,通過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慧技術及時檢測物流運輸、溫度、濕度、地點,食品的新鮮度、受污染程度,甚至是企業交易數據等重要信息,最終確保食品安全、食品保鮮,減少浪費等問題。
第三,是繪製微生物組基因圖譜。這相當於給微生物「上戶口」,藉助於微生物的基因圖譜分析技術,辨別對人類健康有益和有害的微生物,識別所購買食物的安全信息。
第四,是AI感測器。通過小巧便捷且功能強大的光學分析儀與手機攝像頭的配合使用,形成攜帶型AI感測器,輕鬆識別物質的材料或成分,將食物安全的檢測時間從幾天縮短到幾秒。
第五,是塑料回收技術。通過壓力反應器「Volcat」,催化塑料的化學反應過程,「選擇性」地將聚酯分解成可用直接在塑料生產裝備中處理的物質,徹底改變垃圾處理和塑料製品的生產方式。
可以看到,IBM眼中的未來涉及的已經不僅僅是計算科學,還包括生物、化學、物理等領域。對此,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林詠華表示:「計算科學與非計算科學的發展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相互推動的。一個簡單的例子,主機的散熱,其中就涉及到各種各樣的非計算機科學。」「從核心思路上看,我們的科學家所關心的一直是人類關心的問題,把握現在,是為了成就未來。今年我們發布的5in5預測確實有所不同,但內涵卻是一樣的——我們的技術永遠是向善的,是為謀求全人類的福祉,不論它是有關一顆種子、一個橙子,還是探秘外太空。」林詠華說。
科技的責任與科技企業的擔當
作為傳統「科技秀」,IBM每年發布的「5in5」年度預測(未來五年五大創新趨勢發布)已經成為展現IBM遠見的一個重要窗口。今年這個窗口傳遞的關鍵詞之一是——科技向善。
當計算機突破了人的計算極限,當互聯網將全世界連為一體,當人工智慧一步步走進生產線和我們的生活場景,當演算法的偏見成為公平的干擾因素,當數據安全話題的熱度高低不下,當基因編輯技術走上「灰色地帶」……「黑客帝國式」的場景遐想將科技與人類的矛盾再次推向了風口浪尖。甚至有人提出,「當今世界的很多問題,都是由科技公司造成的。」
對於這樣的論斷,IBM的回應是,「人,才是科技的尺度,人類的價值觀與責任決定了科技的未來。」這不只是IBM的期許,也是IBM正在做的事情。除了像「5in5」這樣「以科技手段解決科技問題」的方式之外,IBM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首席營銷官周憶也在今年大會上向我們描繪了IBM的「另一面」。
舉個例子。2018年,IBM與聯合國、紅十字會以及其他NGO組織共同發起了名為「Call for Code(代碼集結號)」,號召全球開發者利用自己的編程專長,一起應對地震、泥石流、火山爆發、颶風等自然災害帶來的網路癱瘓、建築坍塌、疾病蔓延等災後困境。為了調動開發者的積極性,IBM在這一過程中出資3000萬美元,連續5年在全球舉行編程大賽,用以招募天下「英雄好漢」,集結救災所需的各種硬體設備和軟體代碼。
在去年的編程大賽中獲獎的冠軍叫做「Project OWL」(貓頭鷹計劃),貓頭鷹團隊利用低耗電池、太陽能、物聯網等軟硬體組合的方案,提供了一個離線通信基礎架構——通過分散在集群中的、啟用了 Wi-Fi 的物理設備建立的移動臨時 「鴨盒」 網路,讓應急響應人員能夠及時獲取現場信息並簡單地管理災難的方方面面。OWL的事故管理能力,可以通過一個對話介面進行訪問,為疲倦且緊張的應急響應人員提供一種直觀的體驗。
除此之外,為了應對全球範圍內數字化人才和技能的洪荒,滿足產業發展對於新領人才的需求,IBM還率先在全球發起了一種全新的公共教育模式——「P-TECH」(Pathway in Technology Early College High Schools)。這是由政府、教育機構與企業三方合作的為期6年的項目,面向初中畢業生,通過4+2高中、職業教育、高等教育貫通式的教學模式,外加職場軟技術培養,為企業培養定向可用人才。在完成學業後,學員將拿到應用科學副學士學位,並優先獲得工作機會。這是科技的責任,與此同時,也是IBM作為一個科技企業的擔當。
作為百年科技企業,IBM正在用行動傳遞這樣的價值觀:讓科技造福於人,這既是科技發展的起點也是歸屬。如果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機構都能所思如此,那麼人與科技將建立起更穩固的信任基礎,未來將變得更可期,我們也將走得更遠。
※谷歌、微軟依賴非洲的 人工智慧標籤勞動力
※谷歌新的人工智慧模型可以在CT掃描中檢測到肺癌
TAG:至頂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