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除了藍色,伊夫·克萊因還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除了藍色,伊夫·克萊因還為我們留下了什麼?

「伊夫·克萊因和《藍色星球》(星球雕塑7號),巴黎第一孔帕涅街14號,1961年」,照片,30 x 24.4 cm。作品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原圖為黑白兩色。圖片 哈里·勛克、亞諾什·肯德 / 讓·保羅·蓋蒂信託。蓋蒂研究中心,洛杉磯。

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只活了 34 歲,看著他留下來的照片,我不禁注意到,他也像許多法國男人一樣,年紀輕輕就開始脫髮了。人們可能都聽過這麼一句話——「身體是靈魂的廟宇」,伊夫·克萊因所擁有的這座物質的廟宇與眾人並沒有什麼大不同,但他的靈魂一直想要從中掙脫出去,進入到一個非物質的永恆世界中去。這讓他進入了 20 世紀最偉大的前衛藝術家行列。

伊夫·克萊因 1962 年死於心臟病發作。他的遺孀 Rotraut Klein Moquay 在一次採訪中提到,他在死前三天曾突然對朋友說:「我很快就要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工作室了,我會在那兒進行非物質的創作。」這不免令他的意外死亡顯得離奇,讓人懷疑,伊夫·克萊因是不是有意放棄了自己的身體。

伊夫·克萊因,《無題單色藍》(國際克萊因藍67號),1959,色粉和人造樹脂、紗布背裱面板,92 x 73 cm。圖片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SACK,首爾,2019

在同一段視頻採訪中,Rotraut 回憶了她第一次見到克萊因的作品時的場景。在杜塞爾多夫一家畫廊外,19 歲的 Rotraut 透過玻璃看見了一幅藍色的單色畫,立即感受到了其中的精神性,她猜測作者一定是一個老人。等到真正見到伊夫·克萊因,她才發現他是「如此年輕,如此美麗,像太陽一樣,十分熱烈」。隨後,Rotraut 又補充說,「但他的確是非常精神性的」。

伊夫·克萊因很早就開始了對精神性的探索,早於他的藝術生涯。1947 到 48 年間,克萊因發現了神秘學者 Max Heindel 的著作《玫瑰十字的宇宙起源》一書,著迷於其關於靈魂與物質世界的論述。同一時期,克萊因開始學習柔道,並鑽研這種注重心靈的身體運動,後來在日本取得了黑道四段的段位(柔道館授予歐洲人的最高段位)。柔道學習的經歷為他留下了不少騰空而起、似乎擺脫了身體重量的照片。

「伊夫·克萊因在進行柔道招式練習,日本東京,1952年」,照片,25 × 18 cm。圖片版權所有

而伊夫·克萊因的藝術創作似乎是他追逐精神性的另一種工具。他從一開始就拋棄了西方藝術史數百年來所建立起來的種種形式語言,開闢出一條「虛空」的道路。克萊因的藝術實踐似乎不為創造任何物質的存在,只是為自己和觀眾打開一個通往精神世界的通道。「我的繪畫只不過是我的藝術留下的塵埃,」克萊因生前留下的手稿寫到,提示觀眾去感受由他的繪畫所打開的那些看不見的東西。

在克萊因豐富的創作中,最著名的就是那種名叫「國際克萊因藍」(IKB)的藍色了。這是他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一種藍色,也是他在作品運用得最多的顏色,象徵著海洋、大地(地球)、天空和無限的宇宙,也代表著純粹的「感性」(sensibility)。

「什麼是感性(sensibility)?那是超越我們的存在之上的東西,但又永遠是我們的一部分。即便生命本身也不屬於我們;只有通過我們的感性,我們才能夠獲得生命。克萊因曾在手稿中這樣寫道。可以看出,他相信精神處於第一位,物質通過精神而存在。他的藝術便是精神世界在物質世界的入口,承載感性的介質。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展覽現場,2019,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在作品「藍色色粉」中,他將國際克萊因藍色色粉平鋪在地板上,佔據一大片矩形的地面,沒有任何形式,也不肯用固色劑損害色彩本身的鮮亮。以這片無限的純粹的藍色為中點,向前可以看到他對線條、筆觸等繪畫表現形式的拒絕,向後則能夠看到他進一步對一切物質形式的拒絕。

克萊因的藝術生涯起步於一系列單色畫(Monochromes),在大小不一的方形畫布上,他用滾筒均勻地填滿單一色彩。在單色畫中,他不僅拋棄了線條的表達,也拋棄了畫筆的痕迹,避免用這些微不足道的、物質性的形式破壞色彩本身的絕對性。很快,克萊因在單色畫中拋棄了藍色之外的其他顏色,之後又加入金色和粉色——藍、金和粉是他從燃燒的火焰中分解出來的三種色彩,也成為了貫穿他後期創作的三原色。

伊夫·克萊因,《無題人體測量學》 (人體測量106號),1960,布面色粉和人造樹脂,200 × 500 cm。圖片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

Galeri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 Paris, France, Photo : Harry Shunk and Janos Kender J.Paul Getty Trust. The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Los Angeles,圖片來自伊夫·克萊因文獻庫網站

為了進一步避免直接接觸畫布,克萊因開始了他著名的「人體測量學」系列。克萊因請模特在身上塗滿藍色顏料,作為「活畫筆」,根據自己的指示,將身體的痕迹印在畫布上。「軀幹和大腿的一部分最吸引我,胳膊、手和頭都無關緊要,」克萊因寫道。由此,他得以不再通過自己的手,而僅僅通過語言表述來作畫,使這個過程更接近精神性的傳遞。在留下來的視頻中,能看到模特並非機械地運動,而是飽含激情地完成繪畫過程,如同被克萊因的精神附體。她們在畫布上印下藍色的痕迹——有時,克萊因也會用藍色在畫布上勾勒模特的身體輪廓——就像定格了在物質世界捕捉到靈魂的一瞬間。

Dry pigment and synthetic resin on paper mounted on canvas,60 1/2 x 82 1/2 inch, The Estate of Yves Klein c/o ADAGP, Paris,圖片來自伊夫·克萊因文獻庫網站

在顏料之外,克萊因也開始嘗試用「宇宙構成的基礎元素」——氣、水和火來創作,捕捉它們在畫布上留下的痕迹,使畫面變得更加飄渺神秘;或者是展現火焰燃燒的瞬間。克萊因還與建築師 Claude Parent 一起設計了一架氣動小火箭,並想像自己跟著火箭一起進入到太空,並在那裡消失。

《躍入虛空》,1960,照片,29 x 22.5 cm。作品 伊夫·克萊因遺產;平面和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巴黎 / SACK,首爾,2019。圖片 哈里·勛克、亞諾什·肯德 / 讓·保羅·蓋蒂信託。蓋蒂研究中心,洛杉磯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1960 年,伊夫·克萊因編輯的一份報紙《1960 年 11 月 27 日/星期天/僅發行一天的報紙》在全巴黎的報刊亭派發。頭版頭條上有一張克萊因在一座小樓上「起飛」的照片。為了拍攝這張引人矚目的照片,克萊因找來柔道館的朋友站在地面上拉扯著墊子接住他,並請攝影師朋友幫他把這一幕從照片上修掉了,還要求所有參與者發誓保密。而且,為了完成這個「飛翔」的姿態,他反覆跳了好幾次。了解了他為了超越物質世界所做的努力之後,這個行為顯得天真而固執——與其說他想要欺騙世人,不如說他為了幫助人們看到一個不容易被看到的事實,乾脆運用了作弊手段。既然人們只相信眼睛所能看見的,那不如就讓他們看見——精神能夠帶著肉體躍入虛空。

伊夫·克萊因活著的時候得到了不少展覽與表演的機會,但在當時的大部分人眼中,克萊因是個博人眼球的可笑的小丑。顯然,當時的人們並沒有預見到,在 60 年代的隨後幾年裡,前衛藝術的精神即將在整個亞歐大陸萌發和蔓延,同時伴隨著歐洲和全世界的思想變革運動。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展覽現場,2019,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藝術蘊含著解讀與省思社會變革的時代精神,而前衛藝術無疑又是其中最為可信的引領實踐的進路之一,因為前衛精神鼓勵對既定價值的質疑,力求突破固有的藝術生產、消費與欣賞方式。」策展人龔彥、李龍雨在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挑戰的靈魂」所撰寫的文章《以前衛之名》中寫道。這場展覽通過伊夫·克萊因、李禹煥和丁乙三位前衛藝術家的創作,回顧了 20 世紀中期以來歐洲和亞洲的前衛藝術創作。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展覽現場,2019,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出生於韓國、曾在日本和法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李禹煥(Ufan Lee)自 60 年代起,以拒絕西方藝術語言的形式引領了日本的「物派」運動和韓國的「單色畫」運動。「物派」運動在創作中不是用造型手段,直接並置自然物質(如石頭)和工業產品(如玻璃、鋼鐵),前者象徵著東方哲學傳統,後者則象徵著西方現代主義。單色畫則用漸變的單色色調呈現出充滿東方禪意的韻律。

丁乙,《十示2018-2》,2018, 椴木板上綜合媒介,366x732cm。藝術家供圖

中國藝術家丁乙自 80 年代起開始用「 」字型作畫,靈感來源於套色印刷中的校準標記,在畫面中拒絕形象與敘事。「我需要消除掉自己背負的傳統文化包袱和西方現代主義初期純繪畫性的影響。回到藝術的起點,從零重新開始,」丁乙如此闡述。

「在高歌全球主義、資本主義和技術驅動型信息社會的當今世界,藝術要挑戰什麼,又該接受哪些挑戰?」跟隨策展人提出的這個問題,觀眾們將在這場跨於時空的前衛藝術對話中,感受「挑戰的靈魂」。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展覽現場,2019,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挑戰的靈魂:伊夫·克萊因、李禹煥、丁乙」將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至7月28日。

在下方瀏覽更多展覽現場照片:

// Written by : 陸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CE中國 的精彩文章:

你依然能從這些90年代末的照片中找到藝術學校的開放與自由

TAG:VICE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