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當皇帝後,沒受過這種小國的窩囊氣,結果還不得不忍氣吞聲
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歷經風雨,從漢唐開始就被世界奉為大國備受尊崇。在漢武帝、唐太宗時期,中國的勢力更是強大,經濟實力也是首屈一指的,是周邊小國臣服的對象,擁有萬國朝奉的大國風範,就連歐洲各國,也都奉中國為天朝上國,前來朝拜,學習。
趕走了蒙古外敵的朱元璋,初登帝位之時,就有一顆統一中華之野心,但同時,他也希望周邊的各小國都能像漢、唐時期那樣,臣服於明朝的統治,以重振中華萬國朝奉的昔日風采。為了達成自己的這一夙願,朱元璋向周邊的眾小國,比如:朝鮮、日本、琉球等地都遞交了國書,希望這些國家能夠成為大明的藩屬國,並臣服於大明王朝的統治。
國書遞到各國之後,均得到了非常友好的回復,只有日本,非但不願意成為其藩屬國,更是將明朝派去的五名使臣給斬殺了。連殺五名明朝使者的消息傳入了南京之後,整個朝廷都為之震驚不已,眾臣們都表示:「日本此舉是對明朝的大不敬,對於明朝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一定要發兵討伐日本,給這個小國還以顏色,讓他們知道明朝的厲害。」
滿朝文武都非常生氣,作為皇帝,朱元璋怎麼可能坐的住呢,他更是惱火極了。朱元璋覺得:日本的這個舉動分明是不給自己面子嘛,看不起剛剛建國的大明朝,所以,對日本發兵,那是一定的了。朱元璋也是「槍杆子里出政權」的一員武將,怎麼能受這樣的侮辱呢?那必然是說打就是打的,於是,他寫了一封戰書,交給了日本。
日本在收到了這封戰書之後,沒有再殺使者了。
而是由當時後醍醐天皇之子,懷良親王親自給回復了一封信。話說,這個懷良親王就是之前殺了明朝五個使臣的攝政王,回復的這封信,其內容大致是說:
「日本就是一個周邊的小國,城池不到六十座,疆土也不到三千,但是,本國很是知足。而朱元璋是大中華的王者,是萬國附庸的王中王,明朝城池眾多,疆土遼闊,物產豐富,人民富足,根本不值得與小小的日本大動干戈。而且萬事以和為貴,中日友好一家親,不應該因戰爭,搞得生靈塗炭。但是,我們本國也會積極備戰的。」
接到這麼一封不卑不亢,氣勢凌然的回信,朱元璋頓時也沒了火氣,但鑒於元朝征討日本的覆轍,之前說好的,要去攻打日本的決定也就此作罷,決定暫不出兵日本,此事以後再議。而事實上,從這以後,朱元璋再也沒有提到過要去打日本的事了。到了一三八七年,朱元璋得知了日本使者如瑤曾支持胡惟庸造反,試圖刺殺自己時,更是立即斷絕了明朝與日本的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為什麼要放棄攻打日本?
想一下,應該與多年前的那股「神風」有莫大的關係。話說,在宋朝覆滅之前,日本一直都對中國非常崇拜,簡直是偶像國。但是,經過崖山一戰,南宋就此土崩瓦解,日本舉國哀悼,痛心宋朝的滅亡。後來,蒙古人建立起了元朝,並對沒有向元朝朝貢的日本發起了討伐。元朝造了七千艘大船,兩次去征戰日本,但都因為颱風的阻攔,使得船隻盡毀,討伐也就此失敗。
之後,日本人便將這股颱風,叫做「神風」。
日本把宋朝的滅亡,看作是古典中國結束的標誌,而此後的中國,不再是日本的「偶像國」,即使朱元璋成功復國,也沒有讓日本改變這一看法,他們對中國不再有崇拜和仰慕之情。此外,因為元朝的兩次征討,日本都藉助「神風」之力橫掃元朝水兵,這也使得日本軍隊的士氣高漲,軍心振奮,他們認為:中國不再是神一樣的存在,自己也是不可小覷的。
所以,日本人覺得元朝連宋朝都能覆滅,但是,卻沒能滅了日本,可見,本國是有與中國抗衡的實力的,自信心頓時爆棚了。而朱元璋,雖然一直以來非常看不上日本,覺得他們就是君王無道,臣民賊匪的小丑國家。但是,因為有元朝攻打日本的前車之鑒,這也使得朱元璋不敢貿然出兵,害怕當年的「神風」再現,自己則損失過多兵力。
此外,當時的明朝正處於剛剛建立的非常時期,經過之前的征戰,國內百廢待興,百姓也需要一段安穩的生活來休養生息,實在不適合再遠征打仗了。況且,日本彈丸之地,就算強征下來,對明朝也沒多大的實際好處。所以,從多種角度來看,此時攻打日本的確是一個非常不明智的選擇。而朱元璋作為一代明主,做事非常有分寸,並不會因為一時的意氣,而衝動行事。
這也就是為什麼,朱元璋最後將日本確定為「不征之國」的原因了。不僅彰顯了他的大度,也體現了他的理智,更是明朝初期治理國家的上上之選。
參考資料:
【《明史》、《後醍醐天皇之子懷良親王》】
※袁崇煥被凌遲,兩個親信商量:一個世代為其守墓,一個要干件大事
※萬曆皇帝屍骨被檢測後,考古人員終於給出了他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