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師顧頡剛有一個特殊的癖好,最終,讓他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大師顧頡剛有一個特殊的癖好,最終,讓他成為了一代國學大師

在離懸橋巷東頭不遠處,有一座平橋架在巷南側河上,這座橋過去是木板橋,故而橋名就叫作板橋,也叫顧家橋。在這座橋的不遠處,牆上嵌有「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顧頡剛故居」的標誌牌。顧頡剛,生於1893年5月8日,卒於1980年12月25日,名誦坤,字銘堅,號頡剛;小名雙慶,筆名有餘毅、銘堅等,漢人,江蘇蘇州人。

他是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更是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

顧頡剛能夠把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吸引到身邊,是因為他特別愛才、惜才。作為一名老師,顧頡剛要求和鼓勵學生們學會思考,做到獨立思考問題。對於他布置的作業,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想法,用老師的答案來回答問題,他會是非常不滿意的。他希望自己的學生有自己的思考,敢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勇於提出異議。學生越是和他發表不同的言論,他討論起來就越是開心。

一九三零年秋,譚其驤在燕京大學歷史系就讀研究生,選修了顧頡剛老師《尚書研究》這門課程。顧頡剛在教材講義上表示,《尚書·堯典》出自西漢武帝以後。譚其驤根據自己的閱讀,發現講義中的「十三部」並不是西漢制度而是東漢制度。一次課程後,譚其驤把這一觀點告訴了老師顧頡剛。顧頡剛非常重視,並要求他馬上把想法寫出來。

譚其驤立即查詢相關的資料,把自己的看法、觀點寫成了一封信交給了顧頡剛老師。顧頡剛當天晚上就信件內容,給自己的弟子回復了一封長達六千字的信,對裡面的內容有贊成的、也有否定的。這封信激發了譚其驤研究的熱情,並就同一問題再次寫信給老師,與老師進行分析和探討,顧頡剛也針對弟子的問題再次進行回復,與其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過了幾天,顧頡剛把這四封信的內容整理好,加上一份說明,發給了班上的學生,讓他們參與討論。

一個是赫赫有名的學界權威,一個是初露頭角的毛頭小子,但是,老者風度翩翩,少年人銳氣逼人,兩人爭論的時候,既據理力爭又志趣相投。這一場討論,激起了譚其驤對學問進行研究的熱情和興趣,也引起了老師顧頡剛對他的重視。

顧頡剛時常會自己掏腰包資助貧困的弟子,也會通過其他的辦法來幫助弟子,例如:為弟子爭取獎學金等等。

在中山大學就職期間,顧頡剛有一名學生,其名為:何定生。這位弟子研究《山海經》,且研究略有成果,但是,何定生的家庭比較困苦,顧頡剛就在校務會議上為自己的弟子爭取獎學金。其中,有一名教授不贊同這件事,顧頡剛就與對方據理力爭了十五分鐘,最後,終於為弟子爭取到了兩百元的獎學金。後來,顧頡剛把獲得獎學金的整個過程,通過信件的方式告訴了弟子何定生。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一方面是為了提醒弟子,這筆錢的來之不易要珍惜運用,另一方面也為了讓弟子明白,社會的黑暗、環境的艱苦,所以,更要振作起來,認真刻苦地學習,爭取「把這班腐化分子打倒」。在信件中,顧頡剛還用「殷憂啟聖,多難興邦」等話語來激勵弟子,讓他明白:「一個人只要用機會,坎坷之境原即是向上的戟刺。」使其發憤圖強。

並且,顧頡剛也知道,想做好一門學問,一定要擁有穩定的生活,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人生觀。所以,他除了在學術上為弟子指點迷津,還會在生活上耐心開導。顧頡剛離開廣州以後,何定生追隨著恩師一起去到北京。有一段時間,他戀愛受傷,整個人精神萎靡,沒有心思學習,顧頡剛就寫信,要求何定生一定要注意以下七點:

第一點、以後不允許說「死」,也不允許想。

第二點、厲行運動,要注意起居,注意身體健康。

第三點、對人不可以哭喪著臉,讓人厭惡或懷疑。

第四點、一天的生活要有規律,一年的生活要有計劃,一生的事業要有目的,不可以說「只知今日,不知明天」。

第五點、花錢需要記賬,最好每個月都有預算和決算。

第六點、不能感情用事,高興的時候拚命地干,不高興的時候就什麼都不幹。

第七點、如果戀愛,應該計劃結婚,不可以說「我不希望有結果,我是沒辦法的。」

同時,顧頡剛還告訴何定生,自己為什麼會提出以上七點,因為,「研究學問,首鬚生活安定。」「生活不安,一切無從說起。但是,要有安定的生活,就必須先做一個平凡的人。以上七條,都是作為一個平凡的人的方法。你如果肯依我話,那麼,此後自有成就。否則,你去浪漫、去漂泊,這種文人的生活由你自己去過,和我不再有關係,你也不必來看我。」

由於,何定生遇到麻煩就喜歡抱怨別人,顧頡剛在上面七條外再加了一條要求:「第八點、做到重於責己,輕於責人。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不要光顧著自己。」最終,顧頡剛這「八項規定」,讓何定生幡然悔悟,學會做人,在學術上也開始奮發圖強、勇猛精進。

歷史學家汪寧生上世紀60年代初,奔赴雲南從事民族調查的工作。當時他帶有不滿情緒,因為他想要從事的工作是歷史研究,認為做民族調查會荒廢自己的學業。在一次偶然機會下,他讀到顧頡剛的《史林雜識》,心中的懊惱、不滿就煙消雲散了,精神也振作起來。

在《史林雜識》這本書中,顧頡剛用藏、白等民族招贅的習俗,證明了古代贅婿與奴隸是相同的;用苗族的丟包習俗,說明了內地綵球擇婿的由來;用蒙藏的服飾,證實了「披髮左衽」;藉助喇嘛廟宇中的酥油偶像解釋了什麼是「芻狗」;從西方的方言中考證出「吹牛」、「拍馬」的來源等等。

至此,汪寧生明白了,民族調查工作,不僅僅和他研究歷史的願望不相違背,反而大有幫助。由此,汪寧生才懂得了顧頡剛「遍地都是黃金,只怕你不去揀;隨處都是學問,只怕你不去想。」這句話的意思,這是一位大師的灼見真知。

在一般人看來,一定要具有超強的智力和超凡的記憶力,才能夠成為像顧頡剛老師這樣的大學者。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顧頡剛本人告訴我們,他為什麼能治學得力,那是因為「隨地肯留心,隨時勤筆記。」

顧頡剛老師的「十字箴言」看似普通,但是,真要做到,就要持之以恆,是非常不容易的。前文我們也說道,顧頡剛有一個特殊的癖好——愛才,在給弟子何定生的一封信中曾經談到:

「我一生所受過的累,不是好名好利,而是愛別人的才。凡是有能力的人,無論是在學問方面,還是在藝術方面,甚至,在辦事方面,我都愛,我總是希望他能夠順遂地發展自己的個性,我在儘可能的範圍內,總是想著要幫助他。我常常覺得『人之好善誰不如我』這句老話是不正確的,應該改成『人之好善誰如我者』才合,因為這個世界,愛才的人實在太少了。」

顧頡剛傾盡了一生的精力,嘔心瀝血地完成了等身著作,同時,也為培養大批優秀的人才消耗了自己大量的心血。顧頡剛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件有價值的工作,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一個人的生命不過數十寒暑,會有偉大的創穫,但必不能全部都獲得成功。所以,我們要把自己看作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必須比前人進一步;也容許後一世的人要比自己進一步。能夠這樣,學術界才可有繼續前進的希望,而我們這輩人也不至於作後來人的絆腳石。」

顧頡剛為什麼要如此費心費力地培養弟子?其動機與宗旨都盡在於此了。

還有一點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顧頡剛作為一個史學家,享譽中外學術界,影響深遠。顧頡剛的私淑弟子黃現璠曾說到:「在解放前,日本學者,特別是名牌大學如東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國學者,惟對於顧頡剛先生和陳垣先生,則推崇備至。」

參考資料:

【《最後一位離世的大師: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的顧頡剛》、《國民雜誌》、《古史辨學派創始人顧頡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此人為中國立大功,結果卻被貶到邊疆之地,死前留一遺言句句應驗
袁崇煥被凌遲,兩個親信商量:一個世代為其守墓,一個要干件大事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