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雍正都是好皇帝,皇位究竟給強者好,還是給嫡長子好?

李世民、雍正都是好皇帝,皇位究竟給強者好,還是給嫡長子好?

自古以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基本都是採取了嫡長子繼承製,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然而,在一些特殊時期,個彆強勢皇子也會打破這個慣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唐太宗李世民和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

626年(唐朝武德九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策劃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他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並逼迫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繼而登基稱帝。

1722年(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病逝,皇四子胤禛以強硬又神秘的方式宣布自己是皇位繼承人,並於同日登基,是為雍正皇帝。

無論是李世民還是雍正,他們的皇位都可以說是用非常手段獲得的。然而,這兩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君很快就用行動證明了自己。李世民開啟了讓唐朝走向鼎盛的「貞觀之治」,雍正則使清朝連續實現了「康乾盛世」。從帝王的角度來說,李世民、雍正都是當之無愧的好皇帝。那麼問題來了,皇位到底是給強者好,還是給嫡長子好呢?

從李世民和雍正的經歷來看,似乎「強者為王」的邏輯更佔上風。首先,能在激烈的皇位競爭中勝出,本身就是一種實力和能力的體現;其次,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方式也更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此外,如果當時是其他皇子即位,幾乎不可能取得比李世民或者雍正皇帝更好的成績。

然而,雖然有李世民和雍正的成功經驗,但把皇位留給嫡長子卻依舊是封建王朝選擇繼承人的主流方式,甚至連靠強硬手段奪取皇位的李世民和雍正,也是嫡長子繼承製的擁護者。比如李世民的皇三子李恪儘管很優秀,李世民自己都誇「吳王恪英果類我」,但李世民最終還是把皇位留給了身為嫡子的李治;雍正皇帝嫡子早逝,所以他在登基後為了避免出現皇子相互競爭的局面,早早就用秘密建儲的方式將皇位繼承人指定給了年僅十二歲的皇四子弘曆,即後來的乾隆皇帝。雖然清代史書上都將乾隆描寫的英明神武,但事實證明,乾隆除了敗家比較擅長外,其他方面能力並不突出。

事實上,嫡長子繼承製之所以會成為大多數帝王的選擇,自然有其存在的優勢。對於一個王朝來說,穩定壓倒一切。如果讓皇子們展開激烈競爭,強者為王。此舉雖然可能會讓更優秀的皇子成為接班人,但這種競爭帶來的後果卻是災難性的。皇子們為了奪取皇位就會各立山頭,拉幫結派,使國家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內耗。往嚴重了說,很可能還會出現出現弒兄弒父的人倫慘劇,甚至引發內戰。

李世民和雍正皇帝能在競爭中勝出,並帶領王朝走向強盛,那只是少數成功案例,可歷史上還有大量失敗案例。比如秦始皇去世後,皇子胡亥奪取皇位,結果造成了秦朝二世而亡。而按照傳統採取嫡長子繼承製,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遏制那些擁有野心的皇子,從而保證權力的平穩過渡。嫡長子繼承製雖然不能保證皇位繼承人是最佳人選,但起碼是最沒有爭議的人選。

因此,在封建王朝時期,皇位究竟是選擇給能力出眾的皇子,還是直接選擇給嫡長子,答案其實顯而易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南宋能延續一百多年,南明卻扛不住?兩者開局有哪些區別?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