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醫術出眾 一人得皇帝賜名
我國古代歷代出現不少醫術精湛的女名醫。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四位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1、晉代鮑姑
鮑姑(約公元309-343年),名潛光,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中國古代四大(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一。她是晉代著名煉丹術家、精通灸法,是我國醫學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
鮑姑其父親鮑靚,字太玄,曾任南海太守,師事陰長生真人,學得煉丹之術。鮑姑自幼耳濡目染,後來也參與煉丹和行醫。319年(東晉太興二年),鮑靚在越秀山南麓建越崗院(即今三元宮),供鮑姑居住修鍊。與葛洪結為夫妻後,共同研究醫學和煉丹術,一起煉丹製藥,併到廣州一帶採集丹砂等20餘種藥物,作為原料。現南海西樵山附近的仙崗還存有他們早年煉丹的遺址。鮑姑一生行醫、採藥,足跡遍及廣州所轄南海郡的番禺、博羅等縣。醫德高尚,擅長灸法,尤精通艾炙法,善於醫治贅瘤與贅疣等病症,為百姓解除病痛,被尊稱為「女仙」、「鮑仙姑」。鮑姑的灸法經驗主要記載在葛洪的《肘後要急方》內。全書記有針灸方109條,其中灸方佔99條。該書較詳明的記述灸法的作用、療效、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豐富了中醫學的灸法內容。原存於廣州市三元宮的「鮑姑艾灸穴點陣圖」,對人體骨節經絡、五臟六腑均有詳細敘述,大致符合現代醫學原理,是中醫學的寶貴遺產。343年(建元元年)鮑姑患急病辭世(一說在羅浮山玉鵝峰千丈岩採藥墮岩身亡) 。
鮑姑傳說
一天,鮑姑在行醫採藥回歸途中,見一位年輕姑娘在河邊照容,邊照邊淌淚。鮑姑上前一看,見她臉上長了許多黑褐色的贅瘤,十分難看。鄉親們因此都鄙視她,亦無法找到男人,故而顧影自泣。鮑姑問清緣由,即從葯囊中取出紅腳艾,搓成艾絨,用火點燃,輕輕地在姑娘臉上熏灼。不久,姑娘臉上的疙瘩全部脫落,看不到一點疤痕,變成了一個美貌的少女。她千恩萬謝,歡喜而去。
2、西漢義妁
義妁,河東(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王范鄉姚張村)人。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記載的女醫生,被譽為巾幗醫家第一人。因醫術高超被召入宮,專為皇太后治病。是中國古代4位(晉代鮑姑、西漢義妁、宋代張小娘子、明代談允賢)女名醫之首。
義妁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就上山採藥,搗爛後給鄉親們敷治外傷。平時只要有郎中路過,她總是虛心請教,日積月累,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運用涑北艾進行紅油灸療,解除了許多人的痛苦,福澤家鄉。
傳說,義妁自幼聰明伶俐,對民間醫藥十分偏愛,虛心好學,樂於鑽研醫術,遇有醫生走村串戶看病,她總愛跟著學,看醫生怎樣望、聞、問、切,或豎起耳朵,聽醫生講解醫理,並虛心求教。久而久之,她不僅學到了許多醫藥知識,而且獲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有一天,外村抬來一個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病人的肚子脹得像一個灌滿了氣的皮球。
義妁對病人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針在他的下腹部和大腿部扎了幾針,然後拿出一包自製的藥粉撒在病人的肚臍上,同時給病人熬服湯藥。三天以後,病人腹脹開始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癒了。自此以後,義妁的醫名便在方圓百里傳開了。後來,義妁的醫術被漢武帝知道了,便將她征入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的信任。
漢武帝的母親王太后年老多病,漢武帝聽人說起義妁醫術高超,便派人專程暗訪。結果證明義妁不但擅長內科疑難雜症,而且對外科、針灸也頗精通,所用藥物只是些山間的草木藤葉,但療效極好。於是,漢武帝便詔她入宮,封為王太后的特別侍醫。她到宮中以後,果然將王太后的病治好了。
3、宋代張小娘子
張小娘子,汴京( 河南開封)人。北宋著名女醫生, 我國古代四大女名醫之一, 與晉代鮑姑、漢代義妁、明代談允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
據說,在張小娘子年輕的時候,有一天,一位雲遊郎中路過門前,向她討杯水喝。張小娘子見是一位銀髯老人,氣度不凡,便將他請進屋裡,讓座沏茶,還熱情地招待飯菜。那位老郎中見她聰明賢慧、手腳勤快,便將開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傳授給她,還贈她一部秘而不傳的《癰疽異方》。後來,經過不斷實踐,張小娘子終於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醫生。凡是瘡瘍癰腫的病人前來求醫,經她診治,無一不見奇效。—時名聲大噪,病人應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術傳給丈夫,於是,夫婦倆都成了當地名醫。
宋仁宗皇帝賜名「張小娘子」
宋仁宗皇帝看到後宮妃子們經過張小娘子養顏秘方的調養,各個變得貌美如花,膚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龍顏大悅,又見張小娘子年過三十,仍如十八處子,仁宗皇帝遂稱張小娘子為「女醫聖」,賜名「張小娘子」。(唐宋年間,不管是否相識,男子稱呼年輕貌美一點的女子,一律稱為「小娘子」,宋仁宗皇帝賜名寓意著張小娘子的醫術高明,能讓女子返老還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4、明代談允
談允賢 (1461年-1556年) ,明代名醫,中國古代4位女醫之一,(有晉代的鮑姑、西漢的義妁、宋代的張小娘子、談允賢),明代南直隸常州府無錫縣(今江蘇無錫)人。
談允賢出生於醫學世家,其祖父曾任南京刑部郎中,是當地的名醫,其祖母對醫藥也十分精通。秉承家學,從十來歲時即「晝夜不輟」地攻讀各種醫學典籍、著作有《女醫雜言》一書傳於世。
談允賢生於明朝天順5年,其祖父談復、祖母茹氏為當時名醫,伯父談經官至戶部主事,父親談綱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錢氏,有一弟談一鳳。談允賢自小聰慧,祖母就讓她學醫,就在祖母的教導下學會的精湛的醫術,祖母去世前將一生所收集、編寫的藥方病理都傳給了談允賢。談允賢后嫁楊姓男子為妻,婚後不久患上氣血失調,就自我診治、試藥,後來生了三女和一子楊濂,每當子女有病,她都親自為他們診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醫。談允賢依照祖母的囑咐,開始為人醫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婦科或外科疾病,不願讓男醫生診視,就紛紛來找她醫治。而談允賢的醫術相當精湛,每每獲得奇效。
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許多上流社會的婦女因男女之防,不願請男醫生診治,因此常常發生貽誤病情的情況,談允賢女醫的名聲使這些婦女紛紛找她治病,在許多成功的案例後,談允賢的名聲也漸漸的傳遍各地。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談允賢病逝,享年96歲。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雍正軼事 資助書生迷戀丹藥最早穿西服 有35副御用眼鏡
※2018-2019賽季歐冠決賽 熱刺和利物浦你更看好誰
TAG:古今獵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