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曲是中國第1首國歌,但是定位國歌只演唱4天,就被緊急叫停
國歌這個概念其實是西方人率先發明的,中國起初是沒有國歌的。現如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被譜寫出來的時候,也不是為了用作國歌,而是一部電影的插曲。因為這部電影實在是精彩,而這首曲子的基調也很雄渾,鼓舞了不少革命鬥士。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它被加以改編,最終定為國歌。
清朝晚期的時候,李鴻章作為肱股之臣經常代表朝廷跟西方使節交涉。據說有一次李鴻章跟英國使節籤條約,對方要求李鴻章等清朝官員在交換條約的時候要奏國歌,以示對這份合約的尊重。李鴻章當時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國歌,所以一籌莫展。他其實在隔壁預備好了一桌宴席,想要等簽完合約後請英國使節一同用膳。
為了助興,李鴻章還請了幾個歌姬在隔壁陪侍。這時候李鴻章的一個手下給他出了個主意,把歌姬叫過來隨便唱一首,先把英國人應付過去再說。於是李鴻章就趕緊從隔壁叫來一個人,讓她在交換合約的時候唱一段小曲。這個歌姬是風塵出身,自然學不會什麼好歌曲,唱的都是點葷話。好在英國使節只是聽著曲調不對,聽不懂歌詞,到底也讓李鴻章給敷衍過去了。
事後李鴻章詳細的研究了一下國歌的概念,這才恍然大悟。但是當時清朝是沒有所謂國歌的,於是他就自己譜曲寫詞,寫了一首《李中堂樂》出來。以後但凡有需要奏國歌的場合,李鴻章就讓手下演唱這首《李中堂樂》。但是這首歌只是李鴻章私人搞出來的,並沒有得到朝廷的認可。
1911年,清朝終於下旨將一首名為《鞏金甌》的曲子定為正式國歌。清朝之所以會定國歌,是因為當時出訪各國的清朝使節免不了要遇見需要演奏國歌的場合,他們就擅自做主,各自演奏各自的歌曲版本。其中有些人的曲子節奏緩慢,有些人的曲子乾脆就是整段折子戲照搬。清政府覺得大丟面子,所以急三火四的定了一首標準版本的國歌。
這首《鞏金甌》其實是清朝的一首宮廷小曲,康熙皇帝在位時非常喜歡,經常命人演奏。改編後它的曲調參考的是日本和英國國歌,然後由時任參謀官的嚴復作詞。這首歌與其說是國歌,不如說是清政府在為自己歌功頌德。歌詞的意思翻譯過來就是大清王朝受蒼天庇佑,開創盛世百姓安樂,將如流水一般千秋萬世,永不止息。
但這首歌被正式確定為國歌之後僅僅4天,就被緊急叫停,再也沒有人認可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鞏金甌》頒布的四天後,武昌起義爆發了。而當時受到清政府統治的百姓,其實對這個腐朽的王朝早就已經不再認可了。
當時百姓生活貧苦,怨聲載道。這首《鞏金甌》又是對清政府歌功頌德的曲子,所以百姓自然不會認同它。所以作為中國第一首官方意義上的國歌,《鞏金甌》僅僅存在了4天,就永遠被廢除了。
TAG:史心可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