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赤壁之戰與蘇軾筆下的《赤壁賦》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前赤壁賦》中,蘇軾透過赤壁古戰場,看到了人生的變化與渺小。對於他個人而言,《前赤壁賦》是他文學與哲學的巔峰之作。對真正的「赤壁之戰」而言,短短几百字,就將三國著名的赤壁之戰那種英雄相爭、豪氣吞雲的氣質表現的淋漓盡致,以至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對於赤壁之戰的描寫,同樣參考了蘇軾這樣一篇響徹古今的「歌賦」。
蘇軾總共寫過兩篇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在蘇軾和友人共同遊玩赤壁古戰場時候所做,而這一篇文章對後世影響之大,甚至可以說超過了蘇軾的很多詞作,羅貫中《三國演義》中也有對其研究的影子。而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借景抒情的寫法甚至在白話文運動之後都還在廣泛使用,直到今天。
與《前赤壁賦》同作的還有一首典型的「東坡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果說前者是蘇軾的一種自我感受,後者就是對赤壁之戰的白描和感慨。而實際上的赤壁之戰,除了是雄偉的、壯闊的,但其根本卻是慘烈的。
《三國志》記載,「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線索其實比較清晰——曹操軍隊中得了瘟疫,孫權與劉備聯手攻擊曹操,曹操的大軍敗退,退到江北,沒過多久,煙火燃燒,燒死、淹死的人馬眾多,於是曹操撤軍。
諸葛亮在勸說孫權抗曹時說劉備有兵馬二萬人。赤壁之戰雙方實際交戰兵力,孫劉聯軍最多五萬人,曹操有十萬到二十萬人,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這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一場以弱勝強的戰爭,而毛主席也評價說:「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著名戰例之一。」
就是這樣一場原本很慘烈的戰役,在蘇軾筆下,開始出現了英雄與豪邁。事實上,正是赤壁之戰所奠定的基礎,為三國真正的建立埋下伏筆。而《赤壁賦》以《赤壁懷古》的出現,也奠定了蘇軾在中國文學領域的崇高地位。
而《赤壁賦》主客對話的這種形式雖然早有出現,但是由景色及歷史,再由歷史到人生哲學這樣的寫作手法卻是開始流傳,現如今很多散文作品,都是遵循這樣的一種結構。赤壁造就了孫曹劉的三國分立,造就了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更造就了蘇軾「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的豁達與自洽。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死於安史之亂的楊玉環與「詩仙」李白那些野史雜說
※中國竟是足球的起源?中華文明中的體育運動和傳說都有哪些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