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書籍說到古書
說起書來,首先浮在讀者腦海里的通常是印刷或抄寫在紙上裝訂成本冊的讀物。其實,早期的書籍都不是紙的,也無所謂成本成冊。現有地下實物可知,中國最早的書是契刻或書寫在龜甲獸骨及竹帛上的。最初的書也不叫「書」或「書籍」,而是叫「冊」或「典」。
「書籍」二字,「籍」字早出,在甲骨文中像人扶著耒(一種農具)翻地的形狀,原來與一般講的書並沒有聯繫;「書」字比籍字晚出,初為動詞,是寫的意思,繁體寫法上面從「聿」,它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筆,原是秦國人的一種叫法。秦國的筆用竹做成,所以加「竹」字頭。秦以前沒有這個筆字。我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有後來書字所從的聿,像以手握筆的形狀;也有用它組成的其它字,如像以手握筆繪畫之形的畫字。甲骨文字中並沒有後來的書字。甲骨文中的畫字也只作人名或地名用,沒有用作繪畫或書畫的,哪怕它的字形構造有繪畫的意思。
現在可以肯定,西周金文中確有從聿的書字。西周時的銅器《頌鼎》、《頌簋》、《頌壺》等,都講到尹氏這種官接受周王的命令而書的事,原話是「尹氏受王命書」。不難得知,這裡的書字是指以筆記事,即記錄、著錄、書寫的意思,顯然這個書字是一個動詞。信函、書體、書法等意思,則是由動詞書寫的意思引申出來的後起意義。
在我國古代,書有寫在竹木片上的和絲絹上的,即一般講的簡冊和帛書,也有契刻在烏龜殼或牛胛骨上的,即一般講的甲骨文。說寫在竹木片上和絹帛上的是書好理解,契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怎好說是書呢?商代有沒有帛書還不好說,有簡冊則是有文字可考的。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彙編叫《尚書》,又稱《書經》,裡面有一篇叫《多士》,是西周初周公把商朝的頑民們遷到新建成的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市)附近,向他們轉達周成王的命令時寫下的。「多士」就是指這些頑民,後來就以此為篇名。
周公在這篇文告中明確說:「惟爾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冊,殷革夏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你們知道,只有你們殷的先人才有記載歷史的文獻典冊,記載了成湯滅夏的事。典冊就是書,這是沒有問題的。甲骨文中也累見「典」「冊」字。「冊」字像一長一短的片片用兩根繩子貫穿編在一起的樣子,是個象形字;「典」字則像雙手捧著冊。金文、篆書的典冊二字也與甲骨文同形。字形本身非常形象逼真地告訴了人們,商代確有典冊。甲骨文中還有「工(貢)典」,即獻上有記載的典冊;有「 冊」,即持有商王的冊封文書,後世也稱做冊命詔書;還有「冊二」、「冊三」,即二冊、三冊的意思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早在商初就有了記事的簡冊,也就是說有了書,這也是中國最古的書籍。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