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示念佛方法(2)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示念佛方法(2)

原著:印光法師

白話翻譯:圓濤法師

恭誦:王勇

示念佛方法(2)原文:

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掛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復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為德能,以修善為桎梏,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書一】十四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涌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凈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註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大難大難。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卧皆無不宜。卧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書一】二二

既有真信切願,必須志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極情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之中,便能親證三昧。待至臨終,生上上品。可謂極修持之能事也已。【書一】五二

示念佛方法(2)白話譯文:

想要心中不貪戀外界的事物,專心念佛。不能專心,要讓他專心。不能念佛,要讓他念佛。不能一心,要讓他一心等等。這其中也沒有奇特奧妙的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掛到眉毛上。心裡常常念說:「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鑊湯爐炭、劍樹刀山裡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然出離地獄,又墮入餓鬼,腹部大得象海,咽喉卻細得象一根針,長劫飢虛,喉中火燃,不聞漿水的名稱,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復為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菜肴。縱得為人,愚痴無知,以造業作為能耐的事,以修善作為束縛的事,不數十年又復墮落。經塵點劫輪迴六道。雖然想出離,卻沒有路徑。」能這樣去思惟想念,如上面所求的不貪戀外界事物等等,當下就能成辦。所以唐朝殺牛的張善和、殺雞的張鍾馗,臨終時地獄相現前,念佛數聲,就親見佛來接引往生。這麼大的利益是釋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中都是沒有的。我常常說:「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說得就是這個意思啊!【書一】十四

至於念佛的時候,心難以歸一,應當攝心懇切地念,心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之法莫過於至誠懇切。心要是不至誠,想攝心也沒有可能。已經有至誠心了,仍然還沒有達到精純歸一的地步,應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念、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念佛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這樣攝心而念,妄念自然就止息了。如果依然心中妄念如波濤洶湧,就應該用十念記數法,那就會把心的全部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然想要起妄念,也是力不暇及。這是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以前弘揚凈土的人沒有談到。因為那時候的人根還很利,不須這個辦法,便能一心念佛了。我因為難以調伏自己的心念,才認識到十念計數念佛方法的高妙。這個方法我屢試屢驗,不是憑空想像而說的。希望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分享這個方法,使一萬個人念佛修行,一萬個人都能往生。十念記數法,就是當念佛的時候,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到十句結束後,再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以二十句、三十句那麼念。隨念隨記,不可以掐珠,只能憑心記。如果一次記十句困難,可以分為兩氣,那就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這樣念還是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便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應當自然可以得到了。須知這裡所說的十念,和晨朝十念,攝受妄想則相同,然而它的功用卻大不一樣。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然一日念數萬聲,也是這樣記。這種辦法不但能除去妄想,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一點不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適宜。和掐珠記數這個方法比較,利益是天地懸殊的。掐珠記數則身勞而神動,十念記數則身逸而心安。只是作事的時侯,或許難以記數,就可以懇切地一直念下去。作事完了仍然恢復攝心記數。那麼百千萬億念頭,都會匯歸於一句佛號中了。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之人就不用說了。像我們這些鈍根人捨去這種十念記數法,想都攝六根,凈念相繼,真是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個攝心念佛的方法是即可以淺,也可以深,即可以小也可以大的不思議的方法。我們應當仰信佛言,不要以自己的知見達不到,就心生懷疑和疑惑,使多劫善根從疑惑中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際利益,這實在是悲哀啊。掐珠念佛這個方法,只適用於行走和站立這二種時候。如果靜坐養神,由於手動的緣故,神也不能安靜,久而久之就會受病。這個十念記數,行住坐卧都非常適宜。只是卧時只適合於默念,不可出聲念。如果出聲念,一來不恭敬,二來傷氣受病。這是要切記切記的。【書一】二二

既然有真信切願,必須專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無論行住坐卧,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及大小便利等,總不離此六字洪名(或四字持亦可)。必須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若能念茲在茲,念至極處,情執淡忘,心空佛現。則於現生中便能親證三昧。等到臨終的時候,上上品往生。可謂修持之事達到頂點了。【書一】五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印光法師 的精彩文章:

《印光法師嘉言錄》白話有聲書·誡具足信願(1)
最提倡的念佛方法——「十念法」詳解

TAG:印光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