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性格決定命運,一代梟雄張士誠的致命弱點,註定他無法笑到最後

性格決定命運,一代梟雄張士誠的致命弱點,註定他無法笑到最後

元末戰亂,群雄並起,以販私鹽起家的張士誠因輕財好施頗得當地百姓稱讚。從人品上講,張士誠是元末群雄中數一數二的好人,他不奸險,能容人,禮待讀書人。他治下的地盤更是富庶之地。然而他最終還是不敵朱元璋,究其原因還是他氣魄不足,熬不到最後勝利的那一天。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八月,朱元璋大軍將蘇州城圍得跟鐵桶一般,城內的張士誠死守,外無援兵,內無糧草,一次次的突圍都以失敗告終。九月,眼看吳軍攻將進來,張士誠不得不硬著頭皮披掛上陣,他知道此戰必敗,期期艾艾問妻子劉氏:「我戰死應名應份。你們應該怎麼辦?」

張士誠性格軟弱,猶豫不決,但他的老婆還挺有主見,看見丈夫在這緊急關頭還兒女情長沒完沒了,便命人將柴草堆在齊雲樓下,將張士誠的幾房妻妾趕上樓,命舉火焚樓,劉氏自己也上吊聲亡,她希望以如此慘烈的死亡激起丈夫的鬥志。可惜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張士誠見妻子自殺,也磨磨蹭蹭上吊,結果被人救下。此時,吳軍已攻破城門,一代梟雄轉眼成了階下囚。不過,張士誠倒也不失英雄本色,很平靜地接受了失敗的現實,準備絕食而亡。但天不隨人願,朱元璋容不下張士誠的不合作態度,將其亂棍打死。

從佔據當時最富庶的東南半壁,最後到死無全屍,除去眾多客觀因素外,這與張士誠的性格是有很大關係的。這就要回過頭來說一說張士誠的創業歷史。

張士誠,元末泰州白駒場(今屬大豐縣)人,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率領鹽丁起兵反元。後渡江南下,定都平江(今蘇州),改平江府為隆平府,自稱吳王。張士誠的地盤是群雄中最富庶的地方。然而,張士誠為人過於持重,優柔寡斷,待人寬大,缺乏冒險精神,也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

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誠然若是。張士誠的保守、懈怠在朱元璋進攻陳友諒時就已經表露無疑,當時的局勢是陳友諒佔據上游有利位置,張士誠佔據最富饒的江南地區。朱元璋和劉基都認為張士誠齷齪無大志,只想保住自己的地盤,於是決定先集中兵力與陳友諒決戰。

果然,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廝殺正酣的時候,張士誠作壁上觀,毫無反應。可以想像,如果張士誠當時偏向任何一方,都會改變時局,同時也能擴大自己的地盤,以維持相對的均勢。而他按兵不動,失去了分享戰果的大好機會,眼睜睜看著對手強大,卻無任何反應。

再來看張士誠的創業團隊。張士誠手下的將領和謀士都是當年起兵的老班底,剛做出點事業便放鬆懈怠,多半沉溺早溫柔鄉中,不思進取。張士誠面活心軟,講究有福同享,手下人做錯事乃至打敗仗也不忍心責備,以至賞罰不明。

較有才幹的張士德被擒殺後,貪鄙無能的張士信做了宰相,他任用私人,弄權舞弊,東吳百姓做民謠說「丞相做事業,專憑黃蔡葉(指的是三個謀士的姓),一朝西風起,乾癟。」

張士誠這種性格和朱元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缺少了朱元璋的狠絕,多了一份江湖義氣和婦人之心。在戰亂年代,仁義往往不能幫助人建功立業,相反會讓人顧忌重重,喪失良機。再說張士誠佔據的地區又是東南富庶之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張士誠的結局再次證明了這句古訓。

張士誠的仁義沒有給他帶來江山社稷,卻也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他死後,朱元璋痛恨當地人民為他堅守城池,給東南課以重稅,這前後一對比,江南人民都很懷念張士誠。六百年來,蘇州人民每年七月三十燒九四香,託名為掃地藏香,九四是張士誠的小名,七月三十日是他的生日。

張士誠生於亂世或許是他最大的不幸,像他這樣一個有愛民之心且優柔寡斷的人,其實更適合在和平年代作為一代君王。無奈他沒這個命,沒有投胎在帝王人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是慈禧心腹官居總督,卻因一張照片斷送前程,落得革職下場
從秦漢到明清,地方官正、副職之間的權力分配有哪些特點?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