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考上北大的那些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考上北大的那些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來源 | GQ實驗室(GQZHIZU)

一個北大學生問老師:「老師,像我們這樣沒有背景的普通北大畢業生,要如何定位自己?」

老師說:「社會底層民眾中受教育程度最高的那批人。」

我在這個畢業季採訪了幾位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社會底層人民,他們在18歲那年的某次考試中「獲勝」,在這個校園裡相聚,他們的驕傲互相碰撞,然後散落向四面八方。

美國有一句諺語:High school never ends. 北大對於學生來說也是如此,那些發生在校園裡的事情,會在畢業很多年後,繼續發揮它的長尾效應。

當他們帶著名校的光環踏出園子後,北大這個標籤對於他們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和第一次見面的人聊天,不到萬不得已,我從來不主動說起自己的學校,生怕別人知道,給母校丟人。

就算談到了學歷背景,我也會延遲「北大」二字的出現,以避開後續可能的各種戲劇性的提問。

假如別人問我,你在哪裡上學? 我會先說,我在北京上學。非得是對方摁著我的頭再問,北京哪個大學?我才會說北京大學,同時眼神閃躲,聲量變小,好像是買的文憑一樣。

如果第一時間說出來,人家會覺得我迫不及待想炫耀,所以少承擔些讚美,免得受那麼多戲劇性的大驚小怪和詆毀。

但如果你想謙虛一點,小聲說是北大畢業,對方又會覺得你在裝腔,會想:「你都是北大的了,還說自己不夠優秀,什麼意思?這不是寒磣我們剩下的人嗎?」

說到底,還是因為我認為自己的實力配不上學校的名聲,所以才不敢大方地向別人介紹自己是北大的。

我和一些校友聊天的時候,經常把「我校」稱為「貴校」,比如:

「你知道么,貴校最近又有人獲獎了。」

「厲害,貴校真厲害。」

本質上是在表達一種疏離感,因為深感「校強我渣」:傑出的北大校友、老師、同學們取得的成就,我等實在是配不上,於是甚至不敢稱之為「敝校」,而稱為「貴校」,讓自己聽起來像個外人。

我覺得自己沒有什麼優越感。

啊,可能只有一個時刻會有,就是我拿著校友卡,從東南門進校園的時候,尤其是碰上清明五一端午這種小長假,會有一堆家長帶孩子排隊來學校參觀。

這時,我就會裝作雲淡風輕地掏出卡,沖保安隨意那麼晃一下,然後淡定自信地走進校園,腦補旁邊的排隊進校園的社會人員向你行注目禮,那時候覺得挺爽的。

我到學校報道第一天,在宿舍見到了另外三個室友,分別來自山西、河南和江蘇。通過一陣寒暄得知,這個宿舍除了我之外,都是狀元。面對我驚恐的稱讚時,她們連連解釋道:市狀元,不是省狀元,不厲害的不厲害的。

拿到錄取通知書之後,我已經聽過無數詞警告:「雖然你在高中是最厲害的尖子,但在北大,誰不是呢?可千萬不能驕傲啊。」

尤其對於我這樣的北京考生來說,成天受到「400分考北大」的質疑,已經早就認識到自己在高考中占的便宜,也自以為做了足夠多的心理建設,但內心總有一個驕傲的聲音微弱地說:既然我能考上,應該也是有一些本事的吧?

然而事實證明心理建設還是沒到位,開學第一天我就受到了打擊。

而這只是個微不足道的開端,後續會有千千萬萬個降維打擊。

我們學校里曾流傳著一句話:在北大,你不僅能在每個領域中分別找到比自己厲害的那些人,你還能見識到某一個人,TA 在各個方面都比你強。

應該說我的驕傲始於被北大錄取,只維持了一個暑假。取而代之的是落差感和自卑,身邊所有人都在提醒你:你不夠優秀。

這些人真實地出現在你眼前,和你一起上課、一起吃飯、洗澡、睡覺,讓你階段性地產生自我懷疑:我是如何和這些人在同一個校園裡的?

接下來就會苛責自己:我怎麼這麼差?

我覺得北大人裡面有很多隱性自戀者,他們有著青春期時因為好成績而建立起的自信(甚至自戀)。

同時,在18到25歲這個三觀養成最關鍵的時期,又處於北大這樣相對特殊的環境中,受到了無數打擊而引發的脆弱、敏感,致使自戀與低自尊在他們身上共存。

這種自戀很特別,比如你看清華的人,整體就比較務實,到哪裡都抱團,一個公司里或者在國外同一個學校讀研讀博一定有親密的校友會。

而北大人就比較散漫,不屑於抱團,而且通常眼高手低,內心清楚是非對錯,但懶得動也懶得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被視為精緻的利己主義。

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我校的BBS,不滿會嗶嗶、吐槽,但很少有人去解決、找人溝通。只關注言論自由、程序正義,抒發完觀點之後,後面就不管我的事了。

只有自戀的人才會有這種「我就默默地看著你們表演」的狀態啊。

在北大分兩種人,領域大牛和小透明,個別大牛太耀眼了,所以襯得其他人都是透明。大牛認為自己比學校厲害多了,來你這上學是給你增加榮譽的。而像我這樣的小透明,是消耗學校的榮譽的。

每快到畢業季,你到未名 bbs 里的工作或出國版看,一頁接一頁滿眼的 offer 求比較帖子,隨便拿出來幾個崗位/學校,就能嚇死人。

我認識的一個師兄,畢業之後考公務員,進了中共中央辦公廳。

過於光鮮亮麗的大牛事迹廣為流傳,讓大眾不可避免地以為,只要是北大畢業的,出來工作肯定非富即貴,怎麼著也得去國務院、部委,或者年薪至少幾十萬起。

我老家那些親戚們都是這麼認為的,覺著我既然上了北大,就一定也是個人物了,逢年過節一見面兒就讓我給家裡弟弟妹妹介紹工作,動不動就來盤問我是不是月薪大好幾萬了。

這種時候我怎麼好意思跟人家說,我畢業之後換的倆工作,都是融資不過 B 輪的創業公司呢?就我這工作經歷,跟人家那種一畢業就在大廠里工作的校友相比,基本等同於失業。

當然我也不敢比。畢竟,光是知道有這麼厲害的大牛活在身邊,就足以影響你的心態、看事物時的覺知和選擇了。

說好聽點,算是一種眼界上的「由奢入儉難」;說難聽點,它更像是一個精神枷鎖。

之前網紅李雪琴在採訪中也有提到了北大新聞傳播學院,說了一些「不該說的」,我們院里的老師都氣死了,覺得她「貶低」新聞系。

但我覺得這無可厚非,人家說的確實是大實話,只不過學校里的老師們不能接受畢業的人有混得不好的(更別說李雪琴也不能算是「混得不好的」),好像只要從北大出去,就一定要做到各行各業的頂尖。

我大一的時候曾經聽過一次口譯的講座,只記得那個講師在最後鏗鏘有力地說:不要讓,考上北大,成為你的人生巔峰。

金句出現,嘩啦啦一片掌聲。但我當時隱隱覺得哪裡彆扭,後來慢慢知道了,覺得彆扭是因為,「考上北大」可能真的是我人生巔峰了。

從此,一路下坡,勢不可擋。

之前因為抑鬱症去醫院做過檢查,結果顯示我的自主神經系統是極其不穩定的,說白了就是自控力差。看到的那一瞬間我彷彿明白了為什麼我考上北大之後就成了學渣,原來是因為生理缺陷。

我見過的很多名校學渣都是因為在大學四年里失控,沉迷遊戲或者別的,因為分數合格而進入了名校,出去時卻德不配位。

對於我們來說,尷尬的點就在於,在做出更牛的成績之前,身上最顯眼的標籤就只有:北大畢業生。畢業之後如果工作上混的不好,那麼這個身份就更是壓力。

尤其碰到普通院校或者三本畢業的人還比你厲害的時候,就有種無形的焦慮讓你懷疑人生。

我所在的單位有很多北大畢業生,領導也是北大畢業的,所以對於北大的同事就會顯得更親近一些,聊一些校友之間的話題,但我總覺得對於我這樣表現平庸的學弟來說,無論在什麼場合,這樣的話都更像一種諷刺。

雖然心裡知道,進了一個學校也不是一樣的人,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遠遠大於某個群體與群體外的差異。但一旦你對某個群體產生了歸屬感,就一定伴隨有不切實際的期待:既然我是北大人,那我為什麼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

/

PS:

在聽說了我的採訪請求後,大部分受訪者的反應都是:哈?為啥要採訪我?有什麼特殊的嗎?

是啊,這些北大學渣們,有自卑,有攀比,有低谷,有絕望,有自己無比平凡的生活。他們在接受採訪完之後,第二天要去地鐵通勤50分鐘上班,要趕深夜的高鐵去遙遠的城市出差。

其實,真的沒什麼不一樣的。

PPS:

我們想和今天高考的學子們說,加油,指定能行。但無論是超常、正常,還是失常發揮,都ok。

不用緊張,但就算緊張也沒有關係。

因為,考上北大,也並不能保證一個完美的人生。

PPPS:

但至少,一張北大的學生證能讓你進出清華校門,說「找男朋友」就放行了。

PPPPS:

我知道你並沒有看過癮,對於這個話題,你一定期待著一些明褒暗貶,一些冷嘲熱諷,一些陰陽怪氣。

畢竟,倫敦東區最貧困的工人,在想到大英帝國的不可一世時,也不自覺地挺直了腰板。那麼下面,我們就周到地為大家獻上一份喜聞樂見的彩蛋——

* 本文選自GQ實驗室(ID:GQZHIZU),有型有款,智趣不凡。策劃:GQ實驗室,監製:Rocco,編輯、採訪、撰文:E ,助攻:mollie、金子,插畫:Vesna Bukovec,視覺:aube、nono。灼見經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一個人沒有出息的9大根源,答案扎心了
我給生病的奶奶戴上了AirPods後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