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沒有冰箱,夏天該怎麼吃冷飲呢?你猜不到
這幾天太陽的表現就給我一個感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在熱浪的襲擊下,覺得除了空調能救命外,只有來一杯「冰鎮快樂水」才能讓我滿血復活了。不過在暢飲冰鎮飲料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在冰箱發明之前,人類都是如何冷藏食物的?總不會一直以來都沒法在夏天嘗一口冰鎮飲料吧?
實際上人類對製冷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如果要劃分一個區間,基本可以把古人的冷凍智慧,看做是自然製冷時代。
(圖片來源於LSGScience)
而「冰窖」存儲就是最早的自然製冷方式之一,也就是冬天存儲冰塊,放置於冰窖中,夏天再來享用。
這種製冷技巧原始簡單,但很好用,人們從數千年前一直用到了19世紀。
冰塊想要融化需要吸取熱量,所以冰窖建造時要保證內部陰涼,同時做好密封與外部隔絕。通常來說冰窖很像是一個半地下室,部分位於地下,建在河流和淡水湖泊等自然冰源附近,方便開採與存儲。
同時人們還會在冰塊上鋪滿木屑,它的導熱性比較差,算是給冰塊鋪了防熱層。這樣能夠讓冰塊多保持幾個月,甚至處理得當可以用到下一個冬天。
很多古代文明都會不約而同的利用這類方法存儲冰塊,中國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這樣做了,文字記載中就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的片段。
宋朝還專門設立過冰井務,專門負責儲藏冰塊。冰鎮美食種類也多,如在冰塊中拌白糖、水果、果汁,元代還有人加果漿和牛奶。
現在一些街道地名也能看到冰窖留下的歷史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配套存放冰塊的設備很講究,例如「冰鑒」,也常被稱為古代冰箱:
(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鑒)
它的外觀古樸大方,內構機關巧妙。有趣的是,夏天人們可以在青銅冰鑒里裝上冰,這樣盛酒區域的酒水就會變涼,也就成了降暑的冰鎮飲料;
但如果到了冬天,還可以加熱水,酒水就又變成了暖身子的溫酒....
在我看來,這不僅是智慧,更是藝術了。
羅馬和猶太人大也對調配冰鎮飲料情有獨鍾,其中羅馬會從高山上弄來雪,然後存儲的到坑裡,再用類似絕緣材料覆蓋。
不過在空氣更為乾燥的地區,如埃及一帶,人們會選擇另一種製冷方式,「蒸發冷卻法」。
我們知道蒸發可以吸熱,具有冷卻功能,這種物理現象在很久之前就被人類所發現,並且運用到了製冷的用途中。
(地上的水在蒸發)
在炎熱的氣候下,食物保鮮的時間並不會很長,一些瓜果蔬菜很難撐過一個禮拜。於是人會利用該類技術為自己的食物製作保鮮工具,一般它被稱為zeer。
這是由兩個陶罐組成的「冰」箱,也有人戲稱其為罐中罐冰箱。
zeer用起來很簡單,小罐套入大罐,兩者之間的間隙會被裝滿沙子。
接著就是給沙子加水,讓其保持濕潤。
此時外部罐一般會有多個孔,方便出氣,內部罐一般會用一些當地材料製作防水設施,整個裝置會被放在通風乾燥的地方。
最後將蔬菜、水果等一些無法腌制的食品放在內部罐中,用濕布覆蓋,就進入了冷藏模式。
在高溫下,沙子中的水分會逐漸蒸發,同時在吸熱過程中,會導致溫度下降,延長內部食物的存儲時間。據了解,除非氣候極端,食材大概可以在其中保鮮20天左右。
說起來,「蒸發冷卻法」在19世紀90年代早期依然可以起到救命作用,在澳大利亞淘金的探險家發明的Coolgardie safe簡易冰箱,基本也採用的這個原理。而這次發明也讓食物腐爛得以延遲,增加了探險者的生存幾率。
不過隨著歷史的進展,夏天的冰塊不再是屬於富人貴族獨佔的奢侈品,也正是到了19世紀,天然製冷時代已經到達了頂峰,人們開始有商業意識的大規模的採集冰塊,進行售賣。
1825年,冰塊商人Nathaniel Wyeth發明了馬拉式的切冰機,讓切割冰塊變得更為效率。商人們甚至把冰裝在船上作為壓艙物,冰上覆蓋著木屑, 從歐洲、北美送到了亞洲。
而在19世紀30年代,家用木質冰箱已經出現了,其實和冰鑒很像,不過比較簡易,更為親民。它們的結構有一部分加了保溫措施,另外還設計了滴水盤收集融化的水,而且每天都要清空一次。
此時冰的需求量再度上升,據了解,從1843年到1856年,波士頓的消費量從6000噸躍升至85000噸。
不過,天然製冷時代最終沒有再進一步,而是在20世紀走向落幕,隨之而來的是人工機械製冷的崛起。
從18世紀40年代,蘇格蘭科學家William Cullen對機械製冷邁出了人類的第一步探索開始,發明家們不斷經歷研發失敗,商業競爭,安全事故,環境破壞,最終讓冰箱進化成了如今的生活必需品。
「冰箱」的功能不再是那個需要冰塊,依靠天氣的大盒子或者巨型建築,人們利用科學不僅讓冰箱具備了保鮮冷藏功能,同時也可以「凍」出冰塊。
總之感謝科技,讓我們打開冰箱,就能享受到自己最愛吃的冷飲。
另外我希望科技能更進一步,畢竟已經2019了,它們已經是成熟的冰箱了,應該逐步學會自己長出冰淇淋、可樂、以及西瓜....
(文中圖片來源自網路,僅作交流學習使用)
※警惕!47種常見詐騙手法曝光!趕緊告訴家人…
※鈣片和維D因被曝長期服用致癌跌下神壇?現在知道還不晚
TAG:科普中國網 |